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情传递“正能量” 课堂发出“好声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也是如此,既要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身心的熏陶和人格的润泽。而高中有效的课堂应该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体现。从教师自身魅力、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数学中的美、组织丰富的游戏、提供探索空间、提供展示的舞台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让高中数学激情洋溢,使课堂更加有效,使课堂发出“好声音”。
  关键词:激情;课堂;有效
  作为一名任教十几年的高中数学老师,一成不变、毫无生机的教学工作,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常常使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陀螺,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停地转动,慢慢地失去了自我。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经过本人的摸索,得到一个结论:激情洋溢的数学课堂更加吸引人。飞扬在课堂上的激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是高效课堂达成的重要因素。有了激情的教學,教师自然具有亲和力,深受学生喜爱与追随;教学活动也富有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知识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已嵌入孩子的思维与脑海中。那么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激情飞扬呢?
  一、教师整合教材的资源,让学生“顺”起来
  精心设计、收集各种信息和资料,整合课本资源,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教师应把高中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设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各自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处理学习内容,理顺高中的知识体系。
  二、教师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美”起来
  数学本是一门美的科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蕴涵的美应有着深刻的感受,要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上的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形式在图形上的体现更为直观。
  三、教师组织丰富的游戏,让学生“动”起来
  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上“二分法”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拿出商品猜价格,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如何更快、更准地猜到正确价格,从而得到“二分法”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让学生亲自上台动手画椭圆,能够更清晰地得到椭圆的定义;同样在学习概率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演示掷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率,而得到相对应的概率。
  四、教师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活”起来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学生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在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鼓励,学会赏识,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让他们主动地开口说、动手做、用脑想。这要求教师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
  五、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乐”起来
  学生都希望在学习上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赞赏,于是,我们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来让他们“秀一把”。让学生“秀一把”,秀出他们独具个性的风采,让他们在“秀”的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如每堂课开始的5分钟,可以请学生走上讲台,讲上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在预习中碰到的难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编题,学生在出题、答题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学的赞赏,他们就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同时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巩固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营造出“人人为生,个个为师”的氛围。
  总之,激情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打开封存的记忆,激活僵化的思维,放飞囚禁的心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以情感人、以礼育人、以身示人、以德服人、以能教人,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着课堂教学的快乐和成果。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育[M].杭州出版社,2004.
  [2]远山.数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冯志伟.语言数学[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