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或积极主动或消极被动加入创新创业队伍。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本研究首先梳理研究命题、遴選指标、形成关系假设。紧接着通过调查方法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状况分析模型,验证、分析假设。研究发现,除情感过程外,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群体特征等4个维度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状况存正相关;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与其满意度中的肯定状况存统计意义,创业欲望、创业信念、创业个性、创业技能与其相应满意度中的否定情况统计意义;除自信心对其满意度中的肯定情况存统计意义外,脚踏实地、乐观豁达、冒险精神等3个影响质子与其相应满意度关系仍不能确定;最后,目前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最为看好的是个性特征,然后是个性倾向,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群体特征满意度依次递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思考: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塑造与动力激发;强化大学生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孕育;凸显大学生“自我不确定感”与挫折层面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干预能力;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特质层面心理品质锻造。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调查分析;安徽省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源于此逻辑下的创新创业更是发展动力重要激发因素与支撑凭介,毕竟创新创业是实践性与原创性统一,是人文性社会价值实现引擎,是积极适应、应对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应然选择。此外,源于现代演化经济学与创新管理学理论的创新创业战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源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研究,探析大学生主体创新创业行为独特性,剖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如何受其心理品质要素影响。
   一、概念介绍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多指大学生一般心理品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适用与延伸,是心理品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撑与调适,所以心理品质研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认知梳理较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心理品质,它有哪些内涵与外延?学界认为,心理品质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方面的个体差异,是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量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主要指人在日常生活、工作所反映出来的、涉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心理品质和倾向性,这与人的生理条件一样,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面貌,反映着人的身心素质潜能开发与实现的程度,在环境和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的稳定心理品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徐烨,2001;唐龙云,2003;樊富珉、张瑞宏,1996;李森、宋守,2010)[1][2][3][4]。包括心理发展水平差异(质量差异)和心理特征差异(类型差异)两大方面(张大均,1996)[5],或囊括社会适应性、乐观稳定情绪、勇于探索精神、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他人、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成就动机、善于与人交往等心理状态(王宝娜、董芳,2017;李景山,2012)[6][7],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基本维度构成,亦可分为动力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自我特征(张大均,2012)[8]。其中,韧性指那些有利于个人克服逆境的心理特质(肖楠、张建新,2007)[9],个性品质包括个人的专注力、认真、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兴趣、特长、意志力等(甘德安、吕凌,1997;王守忠、秦在东,2009)[10][11],稳定个性品质蕴涵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谷峰,1997)[12],能力是指核心个性心理品质(黄建君,2012)[13],心智方面心理品质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创造能力等智能品质以及自我意识、需要层次、价值取向、动机品质等人格品质(何军,2002)[14],非认知心理品质包括认真、踏实、谨慎、勤奋、坚毅、兴趣、情绪、意志、气质、人格等(王树洲,1993;程启明,1999)[15][16],现代人心理品质主要指创造精神、自主性、民主观念、参与浅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心理品质(扈中平,1991)[17]。
   源于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心理要素适用,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利用多种心理品质因素“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境,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调适,是一种开拓进取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心理品质彰显(岳锋利,2005;韩勇,2010;卢新文,2009)[18][19][20]。就当下研究旨趣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主要集中如下几个层面:一是“自我不确定感”与心理挫折破解层面。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决定创新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创新创业选择困难、创新创业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忍耐不确定”等困境(包新春,2016)[21],容易遭遇“自我不确定感”与心理挫折。如果欲成功破解“自我不确定感”,须强化自我不确定感管理,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积极实现自我不确定感被动防御与主动预防科学、合理转换(杨庆等,2017)[22];如果欲有效规避挫折心理,则必须在创新创业心理适应能力、干预能力与引领能力等层面探寻挫折心理规避路径(尹志刚,1990;杨利静,2018)[23][24]。二是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孕育层面。积极心理是心理学领域的新浪潮,积极预防、优势发挥、情感体验、心理资本培养、悦纳不确定性及学会积极妥协等积极心理是创新创业心理新时代、新方向(孟维杰、马甜语,2012;沈东华,2013;陈宛玉、叶一舵,2018)[25][26][27]。积极心理可有效重塑与调适创新创业心理禀赋。创新创业心理禀赋是基于创新创业行为和创新创业心理指标设置与测量的创新创业动力量化(朱广华等,2015;张震宇,2015;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2016)[28][29][30],是专注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创造性人格开发和培养的胜任力凸显过程(王婕,2015)[31]。它需要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与创新创业人才理论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机制辅助(马冬,2015)[32];需要家庭支持、学校支撑、社会资助“三位一体”培养机制激发,以实现创新创业心理显性化与隐性心理素质充分挖掘(马慧敏,2012;蒋保伟、孔青,2016)[33][34];需要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格理论以及关键需要理论(李庆安,2016)[35];当然也离不开创新创业文化引领、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创新创业风险评价支撑、创新创业主体投身生产生活创新创业动力激发(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2016)[36]。三是创新创业人格特质认知、创新创业品质锻造、创新创业动机激发层面。创新创业心理须关注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双面效用”的实证探索与价值思考并积极促成创新创业心理资本化(叶映华、徐小洲,2018)[37]。虚拟情景道德品质塑造与现实情景真实品质完善的无间隙连接可有效规避创新创业心理不确定性,强化创新创业品质确定性因素锻造(颜青山,2016)[38]。领先趋势角色心理、预期收益和创新创业知识服务环境塑造可有效激发创新创业动机(陈茫、张庆普,2017)[39]。最后,团队心理也是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完善重要纬度,而团队心理完善离不开团队自信、团队希望、团队乐观、团队韧性、团队合作和团队责任等维度影响质子完善,更离不开诸多影响质子的资本化(陈忠卫、陈传明,2008;于兆良、孙武斌,2011;王国猛、郑全全、赵曙明,2012;李林英、徐礼平,2017)[40][41][42][43]。    学界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内容研究是丰富的,也较有针对性,但总的说来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基于整体协同、个性差异识别的量化處理、实证剖析。本研究趋向于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整体性指标体系,探析各个性指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效果的影响程度。
   二、命题提出与关系假设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研究既要关注创新创业当下研究旨趣,更要探究创新创业心理丰富内容以及各影响质子对整个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状况约束效力。此外,之所以突出大学生叙事概念,源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与独特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科学知识的重要集成者,是科技能力的重要聚集群体,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分子,是新时代的重要弄潮儿。但是,由于大学生年龄轻、社会经验少、专业实践能力弱等客观因素,致使他们虽喜欢参与创新创业,又往往遭遇失败。当然,除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特别是心理品质方面因素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重要成因。故考察成功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影响因子,或者说探析哪些心理品质因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变量是规避创新创业失败重要应对策略。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涉及5个纬度19个影响质子。情感过程纬度包括脚踏实地、乐观豁达、自信心、冒险精神;意志过程纬度包括创业意识、不断坚持、顽强不屈意志、不畏困难、自我控制;个性倾向纬度包括创业理想、创业欲望、成就动机、创业信念、社会责任感;个性特征纬度包括创业个性、创业技能、创业人格群体特征纬度包括团结协作、善于沟通。之后,基于影响质子特性与逻辑关联形成如下分析命题与关系假设。
   分析命题1:定义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满意度状况为Y0,它受情感过程纬度(X1)、意志过程纬度(X2)、个性倾向纬度(X3)、个性特征纬度(X4)、群体特征纬度(X5)等5个方面影响约束。
   关系假设1:X1、X2、X3、X4、X5与Y0存在正相关关系。
   分析命题2:定义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状况为Y1,它受脚踏实地(X11)、乐观豁达(X12)、自信心(X13)、冒险精神(X14)、创业意识(X21)、不断坚持意志(X22)、顽强不屈意志(X23)、不畏困难精神(X24)、自我控制(X25)、创业理想(X31)、创业欲望(X32)、成就动机(X33)、创业信念(X34)、社会责任感(X35)、创业个性(X41)、创业技能(X42)、创业人格(X43)、团结协作(X51)、善于沟通(X52)等19个影响质子约束。
   关系假设2:X11、X12…X52与Y1存在正相关关系。
   分析命题3:X1受X11、X12、X13、X14等4个影响质子约束;X2受X21、X22、X23、X24、X25等5个影响质子约束;X3受X31、X32、X33、X34、X35等5个影响质子约束;X4受X41、X42、X43等3个影响质子约束;X5受X51、X52等2个影响质子约束。
   关系假设3:X11、X12、X13、X14与X1存在正相关关系;X21、X22、X23、X24、X25与X2存在正相关关系;X31、X22、X33、X34、X35与X3存在正相关关系;X41、X42、X43与X4存在正相关关系;X51、X52与X5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调查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运用科学的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评价数据。在调查对象选择上,选择合肥、芜湖、淮南各两所大学,安庆、六安、马鞍山、淮北、阜阳各一所大学,共11所大学。分别让大一、大二、大三、大二学生来填写问卷。共发放问卷约1000份,回收988份,回收率为98.8%。
   利用SPSS软件对24个指标做效度分析得出Cronbachα系数0.685,大于0.6,效度较好,即问卷指标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
   (二)验证与分析
   本研究假定19个影响因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存在正向约束性,由于这个“约束性”缺乏因变量预设,故本研究适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影响因子主成份以及主成份得分系数,利用公式1与公式2,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情况,或者说估算“约束性”因变量。通过解释的总方差分析,19个影响因子有5个主成份,代表性达到51.556%,相关参数检验符合提取要求。
   从表1可以看出19个影响因子主成份系数矩阵,考虑上表5个主成份代表性,利用公式1与公式2估算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状况,形成影响因子与总体状况模型约束关系。
  
   由于19个影响因子间不存在完全显著性差异,所以有些影响因子对总体状况约束关系存在并非完全共向关系,或者说有些影响因子由于与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能独立解释总体状况约束关系。故根据模型检验状况、关系假设要求以及指标特性,引入回归分析方法验证19个影响质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状况,以及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群体特征等5个纬度满意度状况对总体满意度情况的约束效力。
   通过表3分析可知,X21、X23、X32、X34、X41、X42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情况变化不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其他影响质子变化情况与总体变化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X1与总体满意度变化不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其他4个维度满意度情况变化与总体满意度变化情况存在正相关关系。
   为研究X21、X23、X32、X34、X41、X42与总体情况变化逻辑关联,引入对应影响质子对应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探索它们与各自满意度相关关系。通过变量重新处理,即将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定义为否定,赋值为0;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定义为肯定,赋值为1,见表4。
   统计发现X21、X23与其满意度中的肯定状况存统计意义,与否定状况关系不能确定。X32、X34、X41、X42与其相应满意度中的肯定情况关系不能确定,与否定情况存统计意义。    同上,为明确满意度X1具体情况,分析X1相应影响质子与其满意度逻辑关联,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除X13与其满意度中的肯定状况存统计意义,与否定状况关系不能确定。其他变量与情感过程满意度关系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最后,为探寻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群体特征五个维度满意度相对重要性,再次引入主成份分析,提取五个维度满意度特征值大于1主成份因子。特征值大于1主成份有两个,代表率达到75.079%。根据五个维度满意度成份矩阵与成份系数,利用公式1,获得各满意度得分排名,见表6。
   从综合得分排名来看,个性特征排名第一,个性倾向排名第二,情感过程排名第三,意志过程与群体特征分别排名第四与第五。
   (三)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除情感过程外,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群体特征等4个维度满意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满意度状况存正相关关系。4个维度满意度情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满意度状况,欲完善总体满意度状况,须完善4个维度满意度情况。
   又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情况与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创业欲望、创业信念、创业个性、创业技能等6个影响质子关系不确定,一定程度影响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等3个维度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关系。本研究引入有序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此类不确定关系有效调控。通过分析发现,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与其满意度中的肯定状况存统计意义,创业欲望、创业信念、创业个性、创业技能与其相应满意度中的否定情况统计意义。其中,在“共向”问题上,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与其满意度中的肯定状况存正“共向”关系,创业欲望、创业信念与其满意度中的否定情况存反“共向”关系,创业个性、创业技能与相应满意度中的否定情况存正“共向”关系。换句话说,欲有效控制6个影响质子对总体情况影响关系,就须精准识别、积极应对其中可为状况,规避不确定关系。对本研究来说,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明显与其满意度中的肯定状况存正“共向”关系,也就是说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情况越好,满意度肯定情况越好;创业欲望、创业信念与其满意度中的否定情况存反“共向”关系,意味着创业欲望、创业信念情况越好,满意度否定情况越差,即在间接程度上说明满意度肯定情况越好;创业个性、创业技能与相应满意度中的否定情况存正“共向”关系,意指创业个性、创业技能情况越好,满意度否定情况越显著。此外,创业意识、顽强不屈意志与其满意度中的否定状况,以及创业欲望、创业信念、创业个性、创业技能与其相应满意度中的肯定情况关系不明,须积极应对,精准监控,以规避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状况的不确定影响,
   再由于情感过程满意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满意度情况关系不明,本研究亦引入有序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此类关系确定性状况。通过分析发现,除自信心对其满意度中的肯定情况存统计意义外,脚踏实地、乐观豁达、冒险精神等3个影响质子与其相应满意度关系仍不能确定。更为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乐观豁达、冒险精神等3个影响质子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总体情况存统计学意义。因此,完善脚踏实地、乐观豁达、冒险精神3个心理品质状况,探析它们与其满意度确定性关系就显异常重要,毕竟它们既是重点,更是难度与疑点。
   最后,目前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最为看好的是个性特征,然后是个性倾向,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群体特征满意度依次递减。就五个满意度来说,情感过程与群体特征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须积极关注疑点与难点。上文研究发现情感特征与总体情况逻辑关联存在不确定性,然其在总体满意度中又有相当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应对尤为重要;群体特征与总体情况逻辑关系明确,然在总体满意度中相对重要性又较为偏低,似乎须强化群体特征心理品质塑造,提高满意度,以不愧其之于总体情况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建议
   其一,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塑造与动力激发。
   由于大学生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等纬度心理品质对创新创业存有确定性影响。故必须探寻意志过程、个性倾向、个性特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与动力激发的逻辑关联,形成有效孕育路径。就本研究来说,须从积极与消极的“双面效用”视角实证探索两者关系,准确识别两者的可能性策略空间。须采用虚拟情景道科学合理预设与现实情景精准验证的无间隙连接方法强化两者关系识别与治理,将正确合理的可能性策略空间圈定出来,凸显出来。须适用领先趋势角色扮演、预期收益估算和创新创业知识服务环境塑造等方法进一步规避或者说压缩两者之间的不确定性策略空间。
   其二,强化大学生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孕育。
   本研究统计并区分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中的确定性影响因子。针对这些影响因子,须响应心理学领域的新浪潮顺应创新创业心理新时代、新方向,重塑积极心理、调适创新创业心理禀赋。具体来说就是突出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的影响因子量化处理,强化相关影响因子之于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胜任力塑造,构建基于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锻炼的新平台、新评估体系,完善家庭支持、学校支撑、社会资助“三位一体”的重塑与調适情景预设,打造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显性化与隐性成分充分挖掘新局面,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大学生积极心理与创新创业心理禀赋孕育新态势。
   其三,凸显大学生“自我不确定感”与挫折层面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干预能力。
   通过实证方法圈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因子。针对这些影响因子,须强化自我不确定感管理,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缘由、作用机制与影响机理,如此可有效规避创新创业方向选择困难、心理准备不足障碍、缺乏“忍耐不确定”桎梏等困境,有效实现自我不确定感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科学、合理预防的态势转换。此外,真切、精准识别挫折心理引发因素、干扰因素,以及辨证认识挫折心理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如此,可有效提升创新创业心理适应能力、干预能力与引领能力。    最后,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特质层面心理品质锻造
   虽然验证了群体特质之于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确定性影响,然也发现该部分心理品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其重要性与满意度似乎都可有可无,这可能是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完善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认为群体特质是创新创业心理品质重要纬度,须重新认识并凸显其重要性,须进一步提升其满意度。本研究还认为群体特质重要性提高与满意度提升离不开其科学内涵与丰富外延的重新厘定,如团队自信、团队希望、团队乐观、团队韧性、团队合作、团队责任、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等都是群体特质厘定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群体特质重要性提高与满意度提升也离不开诸多影响质子的两个方面转化——影响质子向量化指标转变,要素价值化向价格资本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徐烨.素质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J].开放时代,2001,(2):111-114.
  [2] 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1):64-67,81.
  [3] 试论我国高校的心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1):33-37.
  [4] 李森,宋守信.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安全职业适应性指标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7):97-98,115.
  [5] 唐龙云.对心理现象的系统分析[J].心理科学,2003,(4):759-760.
  [6] 王宝娜,董芳.经管类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58(7):98-101.
  [7] 李景山.論受教育者非智力因素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1(4):75-78.
  [8] 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9]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5):1169-1171.
  [10] 甘德安,吕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家成长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5):26-32.
  [11] 王守忠,秦在东.创新人才教育论[J].河北学刊,2009,29(6):162-165.
  [12] 谷峰.论理想[J].河北学刊,1997,(5):41-45.
  [13] 黄建君.德育学科能力特性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79-84.
  [14] 何军.“智能+人格”——素质教育之核心目标指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01-107.
  [15] 王树洲.非认知因素与教学[J].教育科学,1993,(1):19-23,65. [16] 程启明.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素质[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1):38-39.
  [17] 关于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讨论[J].中国教育学刊,1991,(1):1-11,50.
  [18] 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56-157.
  [19] 韩勇.领导者自我精神资本管理问题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4):67-70.
  [20] 卢新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实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4):49-53.
  [21] 包新春.大学生潜在创业者的心理困境、原因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60(5):112-116.
  [22] 杨庆,毕重增,李林,黄希庭.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7,(6):1012-1024.
  [23] 尹志刚.思想政治工作与挫折心理[J].党校教学,1990,(5):26-30.
  [24] 杨利静.对高职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86-87.
  [25] 孟维杰,马甜语.诠释与转换: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代理解[J].心理科学,2012,35(01):243-247.
  [26] 沈东华.实施积极心理教育 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5-36.
  [27] 陈宛玉,叶一舵.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涯辅导:契合、理念、方法及工作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7-145.
  [28] 朱广华,陈万明,沈召前,蔡瑞林.基于创业倾向的创业教育心理禀赋功能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11):9-15.
  [29] 张震宇.基于行为和心理视角的企业创新动力量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7):47-52.
  [30] 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大学生创业心理禀赋特征及禀赋过程重塑[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04-109.
  [31] 王婕.基于领导力开发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3):100-104.
  [32] 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6):12-14.
  [33] 马冬.通过自主创业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64-66.
  [34] 蒋保伟,孔青.基于冰山模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6,(9):80-84.
  [35] 李庆安.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格与动机理论——中国人格模型与关键需要理论[J].心理科学,2016,(2):497-511.
  [36] 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大学生创业心理禀赋特征及禀赋过程重塑[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04-109.
  [37] 叶映华,徐小洲.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8,(2):68-74.
  [38] 颜青山.虚拟品质与道德教育——兼论基于虚拟现实之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伦理学研究,2016,(2):109-116.
  [39] 陈茫,张庆普.大众创新视角下科技创新主体参与意愿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2):61-70.
  [40] 陈忠卫,陈传明.创业团队、心理契约与企业家精神传承[J].改革,2008,(12):100-105.
  [41] 于兆良,孙武斌.团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157-160.
  [42] 王国猛,郑全全,赵曙明.团队心理授权的维度结构与测量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48-58.
  [43] 李林英,徐礼平.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心理资本维度及与创新绩效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0):132-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5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