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着力探究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危机与挑战,以期寻找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危机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87-02
  新时代,互联网成为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获取、传播、扩散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 2017 年 12 月在全国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互联网了解当前“意识形态”的网民达 79.2%,通过微博微信了解的网民达 59% ;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外社会思潮的网民达 82.8%,通过微博微信了解的网民达44.3%。当前各种新媒介形式不断出现,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丰富和生动的教育素材,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学习。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虚假、反动意识形态的渗透
  當前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斗争阵地已经发生转移,即由原来的传单、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介为载体的传播平台转向互联网平台。[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 、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其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大学生更是其争夺的重要对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虚假意识形态裹挟各种社会思潮(如西方“普世价值” “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等)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渗透和影响。从结构上来看构成“一元”和“多元”相冲突的局面,作用到个人层面即体现为其本身出现认同张力。一些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吸引,这些社会思潮背后的西方意识形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改变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产生认同“西化”的倾向,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弱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组织职业写手编撰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段子,通过美资背景控制的网络平台以及精心打造的所谓“导师”、“偶像”和“大V”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例如:《笑喷了,数学帝分析雷锋同志拣粪》《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焦裕禄的事迹是两个人拼凑起来的》等等,这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在微博微信和人人网这样的学生网站以及各大论坛疯狂传播,时刻都在摧毁高校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偶像。
  苏东剧变的教训表明,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党反政府的西方虚假意识形态,我们应当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旗帜鲜明地果断亮剑。
  二、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点弱化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力,网络治理乏力和网民媒介素养缺失。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主要表现为网络语言不文明,网络欺骗、谣言、色情、暴力等网络不文明行为频发。比如,近年来不法分子通过校园贷等网络软件进行虚假宣传,向在校大学生借贷。个别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校园贷无力偿还造成学业中断、甚至伤亡,给学生本人和其父母家庭造成了巨大物质和精神伤害,也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地负面影响。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网络暴力现象严重,大学生网民看到的多是“拜金”、“无节操”、“恶搞”等社会的灰暗一面,这些假恶丑信息的潜移默化渗透,侵蚀着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和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管控能力不强
  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宣传方式不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拓宽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网络宣传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理论,而是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宣传过程。然而高校中部分思政课教学的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当学生利用网络发布或接收负面信息时,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地有效地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由于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依然处于优势,一些高校教师热衷于用西方话语体系解构中国问题,淡化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还有个别教师竟然在课堂上输出错误的价值观,甚至荒谬地成为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由于网络立法及高校网络管制的缺失,加之部分高校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督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控能力相对薄弱。思想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诱导而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向网络新媒体转移[N].人民日报,2014-04-1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92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