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绘本汉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绘本阅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内对绘本的需求日益增加,从国外引进大量优秀的儿童绘本已成为必然。如何汉译出高质量的译文成为不容小觑的课题。笔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儿童绘本的汉译实践,将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详述儿童绘本汉译过程中所应运用的策略与技巧,希望对此类文本的翻译有具体参考价值。
  [关键词]目的论;词汇;句法;修辞;绘本汉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17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7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绘本(Picture book),是指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儿童读物,可以很好地表达出特定的情感与主题,也被称作通过图画与文字的相互合作来对故事进行讲述的一门艺术。随着国内对绘本的需求日益增加,从国外引进优秀的儿童绘本已成为必然。如何汉译出高质量的译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来指导实践,力求从多个的角度,使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探究绘本汉译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以期对此类文本翻译有一定启发。
  一、翻译目的论
  (一)翻译目的论
  汉斯·佛米尔(Hans Vermeer)20世纪70年代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的目的论,挣脱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论”的枷锁,认为翻译是“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换而言之,翻译不能脱离目标语受众而孤立的进行,因为每一种译本的产生都要面向一定的受众,契合受众的交际需求。目标语受众由于社会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年龄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认知能力和阅读期待。翻译目的是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运用何种翻译技巧的关键因素。
  (二)儿童绘本的翻译目的
  儿童绘本翻译的目的主要由绘本读者以及文本的特殊性来决定。读者特殊性体现为学龄前儿童是绘本阅读的目标读者。和成人不同,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语言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文本的特殊性体现为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将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给儿童读者们。这种独具儿童特色的文本世界,融入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带领读者们探索一段难忘的旅程,领略故事的精彩。因此,儿童绘本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首先让儿童理解绘本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耐人寻味的道理,从而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儿童绘本的翻译
  (一)“Mr Bear’s New Baby”“The Wisher Giver”和“TheAnimals Book”简介
  目的论坚持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目标语读者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要到达的终点。笔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尝试对“Mr Bear’s New Baby”“The Wisher Giver”和“The AnimalsBook”进行汉译实践。“Mr Bear’s New Baby”中小熊宝宝半夜醒来哭闹不肯睡觉,熊爸爸一家人及邻居们纷纷出谋划策哄它入睡。故事淋漓尽致地勾勒了熊爸爸一家人相亲相爱的画面,也将邻居之间的友好互助娓娓道来。“The Animals Book”属于信息科普类,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们传递信息:动物选择不同的地方安家,自我保护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及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The Wish Giver”中女主人公蕾拉因为她在学校里没有好朋友,十分伤心,就在她独自流泪的时候,偶遇了从星星掉落下来的许愿精灵。精灵承诺帮她实现一个愿望,但是善良的蕾拉却没有替自己许愿,为许愿精灵许下了返回星球的愿望。许愿精灵十分感动,待它回到星球之后,也帮蕾拉实现了拥有好朋友的愿望。
  这三则故事,生动且富有童趣性,汉译的重点是保留原文的趣味性,让读者对主题产生情感共鸣。笔者将归纳总结此次汉译实践中运用到的翻译策略,具体包括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
  (二)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儿童绘本的翻译
  1.词汇层面:化难为易,增添叠音词、拟声词的使用,增加译文可读性。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以具体思维为主,通常借助具体事物的鲜明形象、表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思维活动。因此,这个阶段儿童不太能理解过于书面和抽象的词汇。译者在翻译“Mr Bear’s New Baby”过程中,对生词难词进行化难为易,并增添使用叠音词、拟声词,以增强绘本译文的可读性,如:译为:熊爸爸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在她耳旁低声说。译为:让哇哇直哭的熊宝宝靠在自己的肩上,熊爸爸不停地走来走去。译为:我的肩膀都被这些泪水弄得湿透了。
  例1中,笔者没有将whisper译成“低声细语”而译成“低声说”,相对口语化和浅显易懂,容易被儿童理解。例2将paceup and down译成“走来走去”而不是“徘徊”,将sobbing译成“哇哇直哭的”而不是“啜泣”,很好地坚持了以儿童读者为本位的原则,体现了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制约翻译目的理念。若例3将soggy译成“浸透”,则超出了儿童现有的词汇范围,降低可读性,无法实现小读者们的阅读期待。例4原文中兔先生个头不大,举着胡萝卜摇篮走进熊爸爸家里,十分吃力。笔者基于儿童语言认知发展水平,故将stagger译成“摇摇晃晃”而不是“踉踉跄跄”。译为:但是小宝宝紧闭双眼,扭过头去,张大嘴嚎嚎大哭起来。
  笔者在例5中将a huge squeak譯成叠音词“嚎嚎大哭”,增加了词汇的形象性,使“熊宝宝难过的样子”跃然纸上,很好地在儿童读者中引起情感共鸣。
  译为:熊爸爸和熊妈妈给小熊宝宝唱了一首摇篮曲。可是,那也不管用。突然,咚咚咚!听!有人在敲门!   熊哥哥和熊妈妈对半夜哭闹的小熊宝宝先是喂奶,接着唱摇篮曲,可这都不管用。就在全家人忙成一锅粥的时候,有人来敲门。笔者增添使用“咚咚咚”的拟声词,既模拟了敲门声,又加强了儿童小读者们的听觉刺激,还驱动了儿童读者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对后续故事的期待。
  2.句法层面:运用拆译法,化长句、从句为简单句。
  笔者在汉译“The Animals Book”的时候,发现书中长句、定语从句频繁出现,多数句子长度都超过20个字,大大超过儿童的平均阅读句长。这是归咎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句法的表现形式自然也与汉语大不相同。在翻译实践中,笔者将英汉语言差异考虑在内,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译为:当然,别忘了,灰色毛茸茸的老鼠会在房子里打个洞,然后住下来。
  译为:这些动物中有一只尖嘴利爪的猫头鹰。嘴巴和爪子都是它们用来保护自己的。
  上述两个例句,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均采用了拆译法。例7原句虽然是由21个单词组成的一个句子,却包含了一个宾语从句和两个定语从句。笔者采用拆译法,将原文译成两个半句,结构清楚,语义明确。若按照英文顺序原封不动进行汉译,译文则会显得生硬,拗口别扭。英语经常将例8如果将不定式短语译成前置定语“用来保护它们自己的”与“尖嘴厉爪的”一起修饰猫头鹰的话,显得冗长拖沓,儿童读者们读起来感到费劲。因此,笔者采用拆译法,将其译成两个简单句。
  3.修辞方面:巧用拟人与比喻,增添译文趣味性。
  为适应儿童的语言阅读能力,绘本的语言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形象性,以做到浅显易懂、简洁优美、朗朗上口,既能串起故事脉络,又保证绘本以图画为主的特点。学龄前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特点,要求译文的语言必须要形象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经常出现在汉语里。笔者The Wish Giver的翻译实践中,也恰当地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译文的趣味性,如:译为:蕾拉紧紧地抱着熊娃娃——摩根,她的眼泪就像一滴滴哭泣的雨滴落在她的皮毛上。
  笔者在原文比喻的基础上,增加了拟人的修辞。“哭泣的雨滴”这个译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可以将原文中“她伤心难过的情绪”表达得栩栩如生。译为:许愿精灵说:“许一个愿吧,我替你实现它。”蕾拉的眼睛充满了希望,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是一个动作性描写,笔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将蕾拉充满希望时激动的样子”表达了出来,既能帮助小读者们体会到蕾拉是多么地开心,又增添了译文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儿童浓烈的阅读兴趣。
  三、结语
  翻译是一项交流任务,然而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儿童绘本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儿童本位,考虑儿童的认知、语言、思维发展水平,使用简单易懂的詞语,增添叠音词、拟声词的使用,灵活处理原文的长句和从句,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增强绘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