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及其当代阐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会的发展及改革问题主要源于其实践转向,马克思认为:“理论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即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是指导当下物质和精神及其他领域建立理论基石,这已然成为当下重新阐释的必然,系统地围绕实践转向的论证脉络,从现实社会人的活动出发,以历史形态和人类发展价值诉求为落脚点去重新阐释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对推动当代中国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人的活动;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4-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4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马克思批判和分析社会的发展及改革问题主要来源于其实践论的转向,实践转向的核心其实质就是由知转向行的问题,但实践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实践”主要是指精神活动或生活活动,围绕着精神实践或生活实践的哲学去展开的一种Action或Practical,然而要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转向的实质,就须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围绕着现实人的活动出发,将自人类以来时间与空间中的点滴看作人类专研的对象,以人的视角和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剖析其实践转向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转向的理论内涵与必然性
  马克思的实践转向其内容丰富,具有批判的和革命的特质,这也彰显了马克思实践转向在物质建设和体制建设及文化建设等领域层面的内容,在马克思那里,“当意志从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里走出面对世界的并没有意志而呈现着现实时,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将会变成实践的力量,在哲学上的实践看似本身是理论的,是一种批判的,它在本质上衡量个别存在从理念上来衡量特殊的现实。”马克思从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开始,从初期限于精神意义层面上实践哲学到之后马克思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上发表大量关于费尔巴哈思想和立场的文章表明自己从精神上批判转向政治上批判。从《手稿》中“人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到《提纲》里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通过不断推进升华实践转向演变的过程,以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为实证,实践是知行永远为“一”的形式和内容来突出人和实践关系的重要性价值。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与传统旧哲学相关的对对象,现实、感性的方面只是从直观的层次上去理解的实践哲学,并没有从全面的方面去把握实践的本质,他首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来,从根本上克服黑格尔对思辨法哲学“所专注的精神课题”和费尔巴哈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及唯心哲学的局限性,确立并详细、大篇幅地阐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价值地位,将旧哲学本质归为是在“解释关涉宇宙的万事万物”,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范畴却是一种新型的实践哲学,其“实践”内涵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中升级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实践不仅仅是如何去“解释宇宙中存在事物”,而重点是如何去“改造和认识宇宙中存在之事物。”自然性质的客观存在物不会自发地自身完成改造自身,而是通过实践主体在特定历史下用生命去不断生产或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来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对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和宗教的,更不是上帝赐予的。人有着基本的三大需要,有着思维和劳动的特殊功能和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因此决定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进行物质或精神的生產才能使得观念上的实践成为现实。因此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在《意识形态》中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的活动,是由历史的关系、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实现人类解放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形成一个彻底革命的阶级,而无产阶级就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阶级。”这种超前的视角在那个时代已看到这个社会进程的根本原因,尤其是社会中人的本质特点,他清楚传统哲学只在形式上去空谈的理论,是机械化且不适用的,脱离不了人的内心主观思想的束缚,这种不能称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只有实践哲学才能指导改变当时的社会人的思维现状。因此实践论转向不是某节点偶然的出现,实则从一开始就蕴含转向的必然。
  二、马克思实践论转向在当下“理解”层面被陷入的困境
  (一)现存实际中的马克思实践转向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近年来,无论是西马还是东马,学界以及多数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都在主张学习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意义,高校学生读实践论相关的现象也更为普遍,但“多数都围绕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出发,认为只要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就会把握得好其实践转向的真理,争论如何给马克思的实践贴上在不同领域不同蕴含的标签就能得到真理的检验。”却忽视了对马克思实践转向的思考其实质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对马克思实践转向如何而来,为何转向?该怎样运用其实践转向与当下结合,现实的人们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转向方面又该持有何种价值取向却反思不到。
  (二)忽视马克思实践转向变革性本身所特有的与时俱进
  无论是在发展和价值范畴的领域,还是在实践和真理的层面,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原著内关涉到实践内容的解读或钻研,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重点处对实践哲学进行思辨和挖掘,但当提起“某某领域要创新的口号”之时,人们往往不会把实践转向所具有的变革性与当下语境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出发去解决现实生活矛盾,更多去倾向于高喊实践口号。忽视了“实践的生成是由现实实际活动的人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基础和原则,在社会的本质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理解马克思实践转向须坚持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以历史为解释原则来学习理解其的实践论转向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是实践的主体。首先,历史是由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人民群众是历史中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而马克思的实践论是立足历史的不断演变中而总结出来。”马克思说“首先我们应当确定一切生存需要的发展,都是要在确定人能生存的前提下,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这个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只有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一些合理的需求得到解决,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去研究切实的理论,这也是人类的精神的基本需要,更是一种实际社会存在的启明灯,将现实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去发展。
  (二)坚持立足现实人的活动为始点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实践论转向,其实质上可立足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去理解。它是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物,人就是实践活动的操作者且是实物的体现。无论是从马克思哲学追求“人解放的道路”和途径,还是从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人出发几个方面均可表明,不应仅仅把人追求解放理解为一个认识和提高思想增强理性的过程,而是要从实践的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追求解放的道路和途径看成是一个历史运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抑或是一个总体意义上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这就须立足现实人的活动为始点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才能明确实践论转向的价值所在。
  (三)坚持以人的历史形态作为内在逻辑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人和社会的历史变革发展来逐步展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形成的,其主要阐释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实践革命将社会和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人发挥主体性改变现存和展望未来,这些纵向的社会发展历史蕴含着人的生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实践作为基础的,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进行着量变和质变。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就要坚持以人的历史形态作为内在逻辑去研究。
  (四)坚持以人类的解放作为价值诉求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
  在马克思的思想国度,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写道:“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在他的经典著作中,以人类的解放作为价值诉求一直是实践理论转向的重中之重。对于理解和运用实践论,必须要把马克思与他的原文本作为一个客观对象进行研究,用辩证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学术界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区别,用审视的眼光去精选和思考马克思的实践论,思考实践论转向的真正價值和最终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