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讲述专业故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专业故事,不是一般性的励志故事,而是以专业发展为内核的故事。专业故事的“形”是故事,“魂”是专业发展,故事的全过程,就是教師专业发展的过程。专业故事的题目应具有叙事风格,主题提炼有专业特征,线索设计要一波三折,场景还原应如见如闻,故事叙述可“双线并行”,结尾构思能引发深思。
  关键词:专业发展 专业故事 讲述
  教育离不开故事,教育也在不断地创造美好的故事。但教师常常不会讲故事,尤其不会讲专业故事。专业故事,不是一般性的励志故事,而是以专业发展为内核的故事。专业故事的“形”是故事,“魂”是专业发展,故事的全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讲好专业故事,既是教师专业反思的需要,也是专业思想传播的需要。本文以笔者指导三位教师的经历为例,谈谈讲述专业故事需要关注的六个“节点”。
  一、题目选择具叙事风格
  故事的题目,应具有叙事风格,不能像论文的题目。“三打祝家庄”“三进山城”“武松打虎”,这些都是故事的题目。杨老师讲的是自己从与父母共读,老师、父母、孩子三者共读分享会,到通过QQ群每天的共读,故事内容非常多,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半。第一稿题目叫《生态阅读,丰厚素养》,显然不是故事的题目,后来改为《阅读,让我们相互成就》《改变,从阅读开始》,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故事的题目。我琢磨她的那段经历,真是用了相当大的精力与智力,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其实是建立了一个阅读同盟,这个同盟由家长、孩子与老师组成,她要讲的,就是这个同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故事。所以,我建议她把故事题目改为《阅读同盟形成记》。
  二、主题提炼有专业特征
  专业故事要有专业主题,专业主题就是回答专业问题。教师讲述专业故事,必须要思考“这个故事要回答的专业问题是什么”。比如徐老师的《磨文记》,是要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主题吗?是要弘扬一种励志的精神吗?是,但又不仅止于此。因为,仅有“要勤奋”“要努力”,没有深度的专业含量,还称不上是专业故事。因为没有回答专业问题,徐老师九改课堂观察报告,数次几乎是“全盘否定”的意见,在绝望中坚持。这个故事真是让人刻骨铭心,终于在刻骨铭心中有专业的蜕变,因为它回答了“怎样写课堂观察报告”,或者说回答了“怎样的课堂观察报告才是好的”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故事,回答专业问题的方式与论文是完全不一样的,论文告诉你结论及解释,而故事的回答融于讲述过程中,专业主题是在故事发展中呈现的。
  三、线索设计要一波三折
  故事来自生活,生活如苍茫的大海,讲故事,就要从生活大海中选好“料”,而不是什么都讲,什么都是蜻蜓点水。故事总是在场景中展开的,因此,讲好一个故事,就要选择重要的场景。如果不是长篇故事,我觉得最合理的是选三到四个场景,少于三个,不太能体现出曲折性,没有曲折性,故事就不好听。比如杨老师的故事,一年半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需要选择。经交流,又阅读了她的材料,我建议她抓住这样三个场景:第一次的家长读书沙龙;某一次孩子、家长、老师一起参与的分享会;某一次QQ群的相约8点活动。这三个场景,不是孤立的,而要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线索。从一个小小的念想(家校共读)开始,建立“家长读书沙龙”;从“教师—家长”的沙龙,到孩子参与其中,阅读同盟初见雏形;从聚会式的活动,到通过建立QQ群成为一种影响日常的阅读生活——这样就构成一个线索,场景是线索中主要的点。
  四、场景还原应如见如闻
  故事总是在场景中展开的。场景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细节。人物,要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张校长热情地鼓励了我” “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诸如此类,怎样“鼓励”听不到,如何“讨论”看不见,这样的表达还原不了场景。要具体地选择典型的细节,以“可见”“可闻”的要求来还原场景。场景里该有些什么?肯定有时间,是早上、静夜还是午后?肯定有地点,是教室、办公室还是走廊?肯定有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哪些人?什么表情?说了些什么话?怎样说的?什么语气、动作?一定要把人物写出来,把人物间的互动写出来。肯定有事件,起因是什么?如何经过?有何波折?还要有环境,环境描写要是“情中之景”,与心情相匹配。总之,要有细节,人的细节,物的细节,通过重要的细节,把一个场景回放出来。
  比如,陆老师在《单元学习的课堂长啥样子》的故事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11月7日,张校长出差一回来,就来找我。阳光洒进来,校长室里暖暖的。他说:“你选的这个单元,要评价哪些语文学科素养呢?要掌握哪些写作知识,运用哪些写作能力呢?是写作顺序,还是事物特点?哪几条是关键指标?我们要根据这个关键指标来编写评分规则。要达成这个最后的评价任务,在每一节课上都要有所落实,‘进阶式’达成。你借班上课是无法完成的,要用自己的班级,才能让学生有真实的学习体验。”
  自己的班?我教三年级,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单元学习不是更难了吗?而且书上好像没有什么主题性强的单元啊!我拿来了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前前后后地翻,我说,第六单元,有个讲历史故事的。潘校长说:“要不,把讲故事作为评价任务?”张校长说:“行啊,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掌握几条讲故事的技巧,然后通过‘在班上讲故事’这项大任务,做出来。”
  主题确定了:讲好简单的故事。我又犯难了:“这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不是讲故事啊!是古诗二首。”张校长说:“你可以根据目标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不能为主题服务的内容可以删去,课外再去寻找一个故事来替换。”我点点头,找来了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替代《古诗二首》。
  每个场景讲述结束或者开始时,要出现新的矛盾。比如,写第一次家长读书沙龙,当然是写收获与喜悦,但最后要有问题,做了几次之后,总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孩子。于是第二个场景,孩子就出场,就写孩子、家长、教师共读,这当然既是收获,又是喜悦。但最后还要有问题,这种“聚会式”的活动不能影响日常的阅读,于是就有了第三个场景。这样,故事就有可读性。
  五、故事叙述可“双线并行”
  专业故事常常是“双线并行”的,一条是情节线,一条是心理(认知)线。“双线并行”的故事才会有深度,才会有温度。徐老师选择的三个场景,从现场做报告时受到鼓励,“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到得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建议,于是大刀阔斧地改,一直改到晚上八点,“迎着初夏的凉风走出校园,酣畅淋漓”,再到“第二天,收到张校长邮件。本以为是表扬,没想到,居然是晴天霹雳!”……心理线索是一直与情节线索在一起的。这个心理线索,还经常与对主题的认识过程放在一起写。一篇《磨文记》,就是作者理解课堂观察报告的历程,认识提高的过程。这样,既有“理”,又动“情”,富有专业的意蕴。当然,“理”与“情”,都要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过头,抢了“故事”的风头。
  六、结尾构思能引发深思
  专业故事的结局,可以是问题解决后的“大团圆”;可以止于新问题的涌现;甚至可以是一番折腾之后,用一个大大的否定,即“悲剧式”结束;可以用“事”结束,也可以用“感”结束……不管怎样结尾,一定要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徐老师的《磨文记》,是以感慨的方式结尾的:“手捧着散发墨香的杂志,品读着凝聚三个月心血的作品,每一个字都那么亲切。杂志不厚,却沉甸甸的。回首这段磨文经历,收获,岂止是一篇观察报告的发表。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思考带来的愉悦,感受到精神世界的丰盈,感受到‘十年磨一剑’的专业蜕变。”
  杨老师的《阅读同盟形成记》,是以另一种新景象的开头为结局的,令人充满期待:“让教师影响家长,让家长影响孩子,这是我当初做父母阅读沙龙活动的初衷。一年半的时间,欣喜不断,家长人数从30多位增加到50多位;最近,家长们又踊跃报名参加班级亲子好书推荐活动,22个家庭已经走进课堂,推荐了23本好书。更多的家长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排队了’:‘老师,下学期,我们也要报名亲子好书推荐’。”
  陆老师的《单元学习的课堂长啥样子》,则是以面临新的难题结束的:“怎样让评分规则更简单、易懂,更便于操作,更富于儿童化呢?一个新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知道,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因为,懂儿童才能教儿童,单元学习的本意,是要帮助儿童拥有更真实的学习。而我们,就是儿童真实学习的专业陪伴者。”这样的结局,不也是令人欲罢不能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