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句末语气助词“哈”的句子功能分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句末语气助词“哈”的句子功能分布特征,它可以分布在陳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末尾,但出现在感叹句句末的可能性较小。基于其自身特点,“哈”对陈述句、疑问句的选择也是有条件、不自由的,只能出现在接受对象已知的陈述句和疑惑程度较低的疑问句中。
  关键词:“哈”字句;句末助词;句子功能
  句末助词的功能分布主要指句子功能分布,它能分布于什么句子功能的句末,受制于其语法意义;反之,一个句末助词的功能分布也反映着其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型及作用范围(赵春利、方甲珂,2017)。因此,准确定位语气助词能分布于什么句子功能的句末,是揭示其语法意义、语用功能的首要前提。“哈”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气词,它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句型中。本文拟以现代汉语句末助词“哈”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系统地揭示“哈”与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的选择或排斥关系。本文对“哈”的研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即通过比较一个带有“哈”句末助词的句子“S+哈”和不带“哈”的相应的句子“S”的不同,分析“哈”的功能分布。本文的语料一部分来自CCL网络版语料库,经检索可用语料为72条;因在语料库搜集到的语料有限,本文还借鉴了前人的研究语料。
  一、学界对“哈”句子功能的研究
  贺阳(1994)分析了北京话中的“哈”,指出“哈”只能用在是非问句的句末。崔莉佳(2009)认为“哈”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祈使句的句末。尹世超(1999)则指出“哈”可以出现在陈述句、是非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句末。王佳梅(2012)也认为“哈”在是非问、反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中均可出现。吴玉凡(2015)以“两个三角”理论为基础,认为“哈”可以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句末。原苏荣(2008)通过“哈”与加拿大语气词的对比,得出结论:“哈”在疑问句中凸显疑点、在感叹句中强调意外、在陈述句中加强确认、在祈使句中强化口气。
  综上所述,学界对“哈”句子功能的观点大致可划分为四类:即单功能说、双功能说、三功能说和四功能说,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学界对“哈”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的句末这一观点都一致认可,但对“哈”是否具有其他功能则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原因可能是在于以下两点:第一,语言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哈”从方言进入普通话后,其功能也一直处于变化中。第二,前人对句末语气词的范围理解不同,有些研究者将叹词归入其中,有的则将其排除在外。我们知道,语气词是虚词,它一般附着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语气;叹词则跟语气词不同,它经常单独使用,不附着在句子的后面。由于本文研究将“哈”限定为句末语气助词,因此,作为叹词的“哈”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如:
  (1)这样做太过分了,哈!
  (2)这里多美,哈!
  以往的研究除了存在较大的分歧,论述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在语料调查时,没有对语料库进行全面的考察,多凭直观语感举例描写;第二,在论证过程中,只是描述句末助词“哈”具有的句子功能分布,却缺乏有力的理论阐释,更没有从反面分析“哈”缺乏的句子功能分布。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汉语事实的发掘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发掘显性的语言事实,更要注意发掘隐性的语言事实(邢福义、谢晓明,2014)。因此,对句末助词“哈”的研究,既要从显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它所适用的句子功能分布,同时还要从隐性的角度出发解释其所缺乏的句子功能分布。
  本文在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基于语料库宏观地描绘出句末助词“哈”的句子功能分布。通过对CCL语料库中72个“哈”字句的统计,“哈”对句子功能的选择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句末助词“哈”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末尾均可出现,其中在陈述句末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在感叹句末出现的可能性最小。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哈”与各种句型之间的选择关系。
  二、“哈”与陈述句的选择关系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对语料库的考察,可以发现陈述句句末的“哈”有“就某一建议进行商量进而寻求对方认同”的含义。例如:
  (3)a: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东湖哈。
  b: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东湖。
  (4)a:生第一个孩子是挺有故事的哈。
  b:生第一个孩子是挺有故事的。
  (5)a:而不然的话,这个无法生活下去哈。
  b:而不然的话,这个无法生活下去。
  例(3b)“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东湖”是一个建议,“哈”的存在使整个陈述句减弱了肯定性语气,属于商量义陈述。例(4b)和例(5b)是对一个事实的说明与肯定;“哈”字的出现使肯定变得较委婉,有一种希望听话者对自己所说信息予以认同的意味。因此,“哈”字陈述句主要是以谈话者的已知信息为基础,向听话者传达自己的观点、判断和事实,并寻求对方的进一步肯定,具有商量、求是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任何一个陈述句都可以无条件地在句末加上“哈”变成“哈”字句。
  第一,陈述句句末已带“啊、呀、吧、喽”等语气助词,则不能再加“哈”(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也同样如此)。例如:
  (6)你们这是赶鸭子上架呀。
  *你们这是赶鸭子上架呀哈。
  (7)这本书大概是他的吧。
  *这本书大概是他的吧哈。
  不过,表示确定的句末语气助词“的”和“了”后面可以加“哈”。例如:
  (8)a:那您这么胖,也够负担的。
  b:那您这么胖,也够负担的哈。
  (9)a:泡上后,放冰箱里,一星期之后就可以了。
  b:泡上后,放冰箱里,一星期之后就可以了哈。
  第二,此处借鉴崔希亮(2011)的观点,他认为“哈”只出现在口语中,而且只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在现有语料中,凡是带有句末助词“哈”的陈述句均出现在会话中,无一例外。在会话中,说话者的谈话对象是已知的,在陈述句句末加上“哈”是为了寻求互动,得到对方的回应。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10)a:先把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b:先把法律风险降到最低哈。
  可以看出,例(10a)仅是对客观情况的单纯陈述,而例(10b)则是在陈述了客观事实后还寻求对方的回应。因此,本文认为“哈”主要出现在会话语境下的陈述句中,并且一般具有商量和征求确认的意思。
  三、“哈”与疑问句的选择关系
  “哈”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的句末是学界所公认的,但具体能出现在哪种疑问句句末,观点又不太一致。本文认为在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结构类型的疑问句中,句末助词“哈”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和少数的特指问中,也能够加在反问句末尾。
  首先,“哈”可以出现在是非问句末,表示征询意见。
  (11)如果咱们单位不去好像有点不太合适哈?
  (12)自己加工一下就可以哈?
  (13)我问:“同学,这个学校还可以哈?”
  从例句(11)~(13)可以看出,说话人对事情已有初步的看法与判断,但是还不能十分确定。如果用陈述句表达,又恐过于武断,因此就用征询的语气讲出来,希望对方能证实自己的说法。因此,“哈”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已知反问的是非问句的句末,来突出疑点,表示征询之义,而且整个句子依旧是“信>疑”。
  其次,“哈”也可以出现在特指问句的末尾,表询问。
  (14)刚才听你师父说这些,你是咋想的哈?
  据我们统计,“哈”出现在特指问句末的语料并不多。再比较一下“你是咋想的?”和“你是咋想的哈?”,可以发现“哈”在特指问句的末尾可以减弱问句的质问义,显得亲切委婉。
  最后,“哈”还可以出现在反问句的句末。崔莉佳(2009)指出,“哈”广泛运用在口语的反问句中,用以表达一种不满、反驳、讽刺的情感。王佳梅(2012)的观点与崔莉佳有所不同,她认为句末带“哈”的反问句虽然想要表达不满,但情感是偏向听话者的。试看以下两个例句:
  (15)a:难道我们都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吗?
  b:难道我们都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哈?
  (16)a:你怎么才来呀?
  b:你怎么才来哈?
  根据具体语境和社会调查,本文倾向于王佳梅的觀点,这与“哈”的基础语用功能有关。从会话分析上讲,“哈”在会话中体现了谈话双方的礼貌和合作原则①。因此,在传递态度的反诘句中,“哈”的作用仍然是缓和不满情绪,凸显亲切委婉。
  与此同时,“哈”排斥选择问和正反问。例如:
  (17)舍利是圣物还是结石?
  *舍利是圣物还是结石哈?
  (18)那些草是救命的,还是要命的?
  *那些草是救命的,还是要命的哈?
  (19)老板回来了没有?
  *老板回来了没有哈?
  (20)你是不是昨晚出去了?
  *你是不是昨晚出去了哈?
  综上所述,“哈”可以出现在少数疑惑程度较强的特指问句末,以减弱质问义,除此之外,它一般出现在“信>疑”的是非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选择问和正反问为“疑>信”,不是已知反问,而是向对方求取新信息,因此,不能在句末加语气助词“哈”。不过,由于“哈”具有缓和语气的语用功能,或许在今后也有可能出现在具有较强质问义的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末尾。
  四、“哈”与祈使句的选择关系
  祈使句表示要求听话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它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向听话人发出某种动作,如命令、请求等;一类是要听话人停止或不发出某种动作,如禁止、劝阻等(黄伯荣,1987)。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语料库调查,句末助词“哈”除了与句末已有语气词的祈使句不能兼容外,其他祈使句后都能够加“哈”。
  (21)a:时间不早了,好好休息哈。
  b:时间不早了,好好休息。
  (22)a:司长吃饭啦,吃好点哈!
  b:司长吃饭啦,吃好点。
  (23)a:别滑倒哈。
  b:别滑倒。
  (24)a:你可别感冒哈。
  b:你可别感冒。
  例句(21)、例句(22)是向听话人发出命令、请求等;例句(23)、例句(24)是对听话人提出劝阻、禁止等。同时,通过“哈”字祈使句和普通祈使句的比较,可以发现“哈”字祈使句多表示善意的提醒或忠告,有与听话者商议的口吻,原有的“命令”与“禁止”义得以有效化解,这也与其缓和语气的语用功能有关。
  总之,从会话分析的面子理论来看,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末尾加助词“哈”,是为了减少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威胁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有命令、提醒、警告、质问等,由于“哈”具有舒缓语气的功能,说话人在句末加上“哈”有利于维护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从而推动会话顺利进行。
  五、“哈”与感叹句的选择关系
  尹世超(1999)、原苏荣(2008)都认为,“哈”可以出现在语气较为平和的感叹句句末,表示惊讶,如前文的例(1)。不过,在原苏荣所列举的例句中,“哈”显然不是句末语气助词,而是叹词,同时也不能从中感受到明显的“惊讶”义。通过对语料库的考察,笔者倒是发现了3条在句末出现助词“哈”的语料:
  (25)余:让这老头儿一人儿给迷了,嘿,真毒哈!
  (26)戈:诶,他耳朵真尖哈。
  (27)余:诶?是啊。诶,你懂的真多哈。
  笔者认为,以“哈”字结尾的感叹句必须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哈”可以舒缓感叹句的强烈情感,使其变得较为平和。同时还可看出,即使是在会话语境中,“哈”出现在感叹句末尾的可能性也较小。如果没有会话语境,“哈”字就根本无法进入到由“副词(多么/多/好/真)+形容词”为结构的典型感叹句末尾,如例句(28)~(30);也无法进入到由单个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感叹句末尾,如例句(31)、例句(32)。   (28)多么好的老师啊!
  *多么好的老师哈!
  (29)这个冬天多冷呀!
  *这个冬天多冷哈!
  (30)真好!
  *真好哈!
  (31)棒!
  *棒哈!
  (32)我的天哪!
  *我的天哈!
  “哈”之所以较少分布于感叹句末尾,原因是在于感叹句与“哈”作为句末语气助词会产生语义冲突。感叹句是说话者受外在事物或内在情感的驱动而不由自主地抒发情感的句子,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内容的非认知性;二是生成的非自主性;三是目的的非对话性(赵春利、方甲珂,2017)。而“哈”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其功能一般是在对信息已知的情况下寻求互动并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这与感叹句的基本特征及抒发强烈情感是相矛盾的。
  总的来说,语气助词“哈”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句末均可出现。同时,“哈”对它们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只能进入到会话语境、接受对象已知的陈述句中,或者是疑惑程度低、基本为已知反问的是非问和反问句中,而很少出现在感叹句的末尾。如果在语言交际中,说话者的语气较为严肃而强硬,则不适合在句子末尾加“哈”,因此,“哈”很少出现在长辈对晚辈、上司对下属等的命令式祈使句末尾。我们不妨将句末语气助词“哈”的句子功能分布情况归结如下:
  表3  “哈”的句子功能分布
  句型 选择的类型 排斥的类型
  陈述句 表商量、征求同意的陈述句 接受对象未知的陳述句
  疑问句 是非问(表征询意见,信>疑)
  特指问(少数,表委婉,信<疑)
  反诘问(表委婉,信>疑) 选择问
  正反问
  祈使句 请求义、劝阻义、关爱义 命令义、
  禁止义
  感叹句 情感平和的感叹句(少数) 情感强烈的感叹句
  作为普通话中比较独特的语气词,学界对“哈”句子功能分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显性的描写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哈”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选择与排斥关系。不仅从正面描述了“哈”所具有的句子功能,也从反面分析了它所排斥的句子功能,较为全面地勾勒了“哈”的分布情况。从句子功能的分布上可以看出,上述在句末可以加助词“哈”的句子都体现了“哈”的互动性,即“哈”只出现在会话语境中,具有舒缓语气的功能,隐含着说话人希望得到对方肯定回应的意义,从而推动了会话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春利,方甲珂.“喽”的功能、意向、态度和情感研究[J].语言科学,2017,(4).
  [2]贺阳.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方言,1994,(1).
  [3]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2).
  [4]原苏荣.汉语的“哈”与英语的Eh[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
  [5]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崔希亮.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
  [7]王佳梅.语气词“吧”“呢”“啊”“吗”“嘛”“哈”的主观性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吴玉凡.基于“两个三角”理论分析新兴语气助词“哈”[J].安康学院学报,2015,(4).
  [9]邢福义,谢晓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J].汉语学报,2013,(3).
  [10]冯双艺.礼貌原则在网络常用语气助词中的语用功能体现[J].长江丛刊,2017,(28).
  [11]吴宝安,韩小红.句末语气词“哈”的语气意义虚化成因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7).
  [12]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