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外文。英语译者葛浩文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与翻译,使得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西方读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对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随后阐述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并分析其风格、基本特征,最后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通过分析得知,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地“走出去”,在拥有优秀作者与作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长期关注、连续翻译作家作品,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应保持长期友好状态。
  关键词:语料库;葛浩文;译者风格;莫言小说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118-03
   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大量莫言的作品。传统翻译研究是以忠实程度为取向,参照原语文本,以原文、译文关系或对应关系作为主要探讨对象。目前,学界达成了借助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这一共识。而相对于多语语料库而言,双语平行语料库更多,如此就使得多语种之间的翻译对比研究受到了限制。本文以语料库驱动下的研究方法为依据,在数据统计语料库语言实例的基础上,完成译者翻译策略使用情况的分析,进而对译者风格进行研究。
  1 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
  语料库在20世纪60年代被当作工具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在翻译研究中运用语料库,尤其是在莫娜·贝克提出了翻译共性研究之后,语料库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依据国内现有情况而言,语料库译学研究领军人物有胡开宝、许家金、黄立波、王克非等。但是与历史悠久的传统译学研究相比较,语料库译学研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而因研究目的等因素,目前语料库内并未完成葛浩文先生所有译著、汉语原著的收录。针对语料选取所制定的标准有:其一,针对葛式与其他译者共同完成的译著、原著暂不选取[1];其二,在研究范围内增添葛式与其他译者的翻译风格横向比较;其三,在研究范围内增添葛式翻译风格历史发展过程;其四,在研究范围内增添译者风格受原作者性别差别的影响。表1为葛浩文英译作品及其汉语原著平行语料库入库语料。
   2 葛浩文译者风格形成
  2.1 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
   葛浩文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其译文逐渐具备了显著的个人风格,即译者风格。而葛浩文独特的译者风格背后是其不同于大众的译者特质。
   葛浩文有着40余年的翻译经验,他对文学翻译事业、中国文学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有着不同于大众的译者特质。再加上良好的编辑素养、丰富的执教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者风格的形成。
   葛浩文年轻时曾服役于台湾,接触中文并对其产生了兴趣,而因其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缘故,在一段时间的积极学习下明显提高了中文水平。在回美攻读“中国研究”硕士、博士后,逐渐走上了文学翻译道路。葛浩文在中国文学作品意蕴还原的过程中,也借助西方式思维“补偿”了小说原文,如此一来西方也更为接受、认可中国文学作品[2]。他在《写作生涯》中指出,“我热爱翻译事业,喜欢中文,热衷于母语写作。”葛浩文对翻译事业、中国文学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其在英语世界中已是具有极高地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他不但拥有数量庞大、质量极高的译作,也能将小說原文的意蕴极大程度还原,使其将中国特有文化风俗表现出来。
   2.2 葛浩文的翻译观
   首先,文本选择方面,葛浩文十分积极地将个人喜好结合市场利益。葛浩文对汉语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十分热衷于汉语著作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他也几乎是以自己钟爱的作品为对象进行翻译。在访谈中,葛浩文多次提及个人对莫言的作品十分喜爱,并说道:“我认为他写的作品不可能差,绝不可能。”故而,他对莫言的创作长期都很关注,也以莫言创作的小说多次进行了翻译;其次,翻译基本准则方面,需将原文的意蕴忠实地再现。立足于某种意义而言,翻译家在文学翻译开展过程中,原作忠实地再现是其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与主要目标。然而,就“忠实性原则”的理解而言,葛浩文先生具有独特性,他认为翻译并非必须要与作者原本的词句忠实,重在一致于作者原文想表达的内容、思想方面,也就是将作者的思想、小说原文意蕴忠实地再现;最后,译者责任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谁而译”这一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作者写作过程中,葛浩文先生认为,他会将读者当作首要对象,而译者译作的首要对象也应为读者,不能为了与原著相符合、取悦作者而将译文的流畅性破坏,应为读者而译。故而,葛浩文先生在翻译时,会对英美读者的接受、理解能力与程度予以充分考虑,并借助“连译带改”这一方法进行翻译。
  3 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分析
   葛浩文的译者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译者风格的形成构成了影响。一方面,对于小说原文而言,葛浩文译作十分“忠实”意蕴、表达;另一方面,葛浩文译作与小说原文也有细节方面的细微差别,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较为明显。
   3.1 葛浩文译者风格的基本特征
   3.1.1 与小说原文的总体一致性
   立足于理论而言,翻译活动是在转化语言,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的文学“再创造”,不同于翻译家自觉主动地创造文学。故而,翻译家在具体翻译中,尽管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存在,然而他们却必须以原文为主体,而不能脱离,如此一来在语言特点、思想内容上就会尽量一致于原作。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也是以原文意蕴的“忠实”为主,尽量在总体上确保译作与原作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莫言创作的《生死疲劳》,讲述了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得到了海外的广泛认可[3]。该部小说中,莫言在描述中国该历史进程中农民的生活与悲欢时,是以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念为依据进行的。整部小说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浓厚的中国乡土文化特征蕴藏,深刻反思了历史暴力。    《生死疲劳》中“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葛浩文以中国式比喻对这句话“忠实”地一字一句翻译“shook his head like one of the those stick-and-ball toys.”“拨浪鼓”这一中国北方传统玩具在该“忠实”翻译下得到了再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现具体而又生动。又如葛浩文在对“生了龙凤胎”进行翻译时,他为了将原文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保留下来,将一些解释加入了“龙凤胎”中,译成“gave birth to a boy and a girl,what they call a dragon and phoenix birth.”如此一來也能使这类文化特色更好地被英美读者所了解。
   3.1.2 明显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
   作为东西方两种代表性语言的汉语、英语,是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各自代表,彼此又区别存在[4]。葛浩文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英译时,英美读者是其主要目标读者,他知道英美读者更关注于“地道性、流畅性”,所以时常结合英美读者的阅读兴趣、取向展开翻译,译文在其运用转换与调节手法下也变得更加地道、流畅。同时,美国英语原创文本也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以语言为例,葛浩文在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翻译时,针对原文语义、视角,会采用转换、调节手法进行转化,以使译文更趋近于英美读者的思维模式。
   如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这部小说时,为了与西方女性婚后冠名丈夫姓氏的习惯保持一致,以“XimenBai”翻译文中“白式”(西门闹的正妻),这便是调试法的运用。同时,葛浩文为了进一步保障译文的“地道性与流畅性”,还会采用文化负载词删减方式[5]。如葛浩文在翻译小说中“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这一比喻方式时,他认为,这一具有显著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并未能密切联系原文,表达了过于繁杂的中国文化,而英语文本相对简洁、干净,若是增译解释,无法适应英美读者阅读习惯。鉴于此,葛浩文在翻译时仅是以“fried fritters on Tianjins Eighteenth Street”翻译。葛浩文尽管删减了文化负载词,使得中文文本中传达的中国文化受到一定阻碍,然而却有利于英美读者与作者莫言之间距离的拉近,能使他们对原本主要内容、作者整体思想更为轻易地了解。
   此外,葛浩文时常也会调整中文文本中的叙述手法。如莫言《红高粱家族》叙述中,有大量时空变化、穿插存在,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以时间逻辑顺序为依据适当地调整了各个段落。如此一来也使得小说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减弱了译文的时间跳跃性、闪回形,但也使得译文与英美读者的逻辑思维方式更加符合[6]。葛浩文这类翻译方法、风格形成于各方权重的权衡下,尽管在细节方面与原文存在少许区别,但却与英美英语文本特征更为符合。
   3.2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文风格分析
   本文对莫言四部小说英译本中不同语言的形式参数及强调斜体词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考察,并参照英语翻译语料库(TEC)小说子库等,以期将葛式翻译风格及其一致性从宏观、整体上揭示出来。
  类符表示的是文中将重复排除、大小写忽略后的不同词,形符表示的是出现于文本中的所有词。类符/形符比值的高低与作者/译者词汇之间的丰富程度、多样性有正比关系存在,当对比的文本有着不同长度时,因类符聚集均匀程度的区别缘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类符/形符比值,因此在对作者/译者风格进行考察时,选用标准类符/形符更可靠。
   从表2得知,标准类符/形符比值中,《丰乳肥臀》译本中最低,表示该译本有最低的词汇使用丰富程度;《酒国》译本最高,表示该译本有更多样的词汇使用[7]。而上述数据表明,葛式不仅有着基本一致的词汇使用风格,同时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词汇使用。
  4 结束语
   总之,葛浩文在翻译莫言小说时,着重强调“忠实”表达小说原文意蕴,在总体上确保小说原文与译文具备一致性的基础上,也在细节上显露出少许区别,整体上表现出“连改带译”的译者风格,具有显著的美国英语原创文本特征。而其自身独特的译者特质与译者风格形成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是特定文化语境督促而成的。
  参考文献:
  [1]贾煜.莫言作品葛浩文译本词汇层面译者隐性翻译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个案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2):29—30.
  [2]张言.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莫言《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J].广东经济,2017(20).
  [3]赵勇.莫言的两极——解读《丰乳肥臀》[J].文艺理论研究,2013,33(1):76—85.
  [4]牛雅婷,牟凡,韩明月,等.语料库驱动下的莫言小说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葛浩文英译本杜特莱夫妇法译本[J].北方文学:中,2016(19):118—119.
  [5]柳琴.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生态学路径[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6]单伟龙.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习语翻译研究——以《红高粱家族》和《变》为个案[J].外语电化教学,2017(1):83—89.
  [7]毕光明.“酒国”故事及文本世界的互涉——莫言《酒国》重读[J].文艺争鸣,2013(6):8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