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班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幼儿认知与社会交往的发展。小班幼儿的结构游戏结构技能简单、易中断,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和科学指导。
  关键词:结构游戏 指导策略 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中幼儿获得快乐。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将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称为结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大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其在建构过程中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学前儿童操作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教师的介入指导,可以帮助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的建构,提升操作技能,营造自主和谐发展的结构游戏环境。同时还可以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提供个行化指导,促进每位幼儿的共同提高。
  一、树立科学的结构游戏观念
  教师对于结构游戏的认识与观念,决定其指导行为。教师的结构游戏观包括:对结构游戏价值的认识和对年龄段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心理和行为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结构游戏的知识和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发展特点,教师应该通过权威的杂志和相关讲座培训等途径补充结构游戏的相关知识,同时对于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到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相关理念知识。
  二、按照小班幼儿经验与兴趣进行游戏前设计
  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是需要提前设计与生成的。同样,小班幼儿的结构游戏也需要教师提前对游戏环境进行设计,包括游戏场地、材料投放、前期经验。
  1.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的设计主要指建构区,建构区内环境的创符合建构主题,有助于调动幼儿建构兴趣。区域内材料的摆放应该分类清楚,便于幼儿取放。由于小班幼儿结构技能简单,适当呈现作品示范,可以是图片与实物的结合形式,有助于幼儿的看图和空间想象能力。
  2.材料投放
  教师应准备充足的材料,让每位幼儿有搭建的机会。材料的投放应该符合建构主题和幼儿搭建能力水平。不同的主题下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既减少争抢玩具的行为,又增加幼儿材料的选择,利于幼儿多样的创造。由于小班幼儿建积木时主题不明确,选材盲目简单,对低结构材料使用率低,因此适当提供高结构的辅助材料,为扩展游戏主题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3.前期经验
  幼儿结构游戏的再现和创造都是在具有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准备环节中,应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生活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和建筑,在实践观察中,幼儿获得更直观和感性的经验。也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大班的建构活动,激发幼儿搭建欲望。
  三、提高游戏现场指导水平
  教师在幼儿游戏现场的指导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判断能力,对于幼儿的语言、表情和行为等外显表现的观察注意,进行对幼儿心理活动的识别,从而产生科学的、具有教育内涵的回应。
  1.材料使用
  小班幼儿对于材料的使用盲目而简单,很少意识到材料是用来搭建的,常出现拿起积木或积塑胡乱敲打和投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会幼儿如何拿放材料,引导幼儿认识材料的大小、形状以及在游戏中用途,指导幼儿学习结构技能,鼓励幼儿尝试拼搭简单的物体。同时注重情感教育,所需材料不够时引导幼儿用协商方式的取用他人材料。引导幼儿学会分类整理收放材料,轻拿轻放,爱护他人的成果,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2.学会观察,适时介入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结构游戏实际操作中的水平和需求,才能找准介入时机合理指导。小班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体,教师观察的重点在于幼儿使用物品。此外,还应该观察游戏前教师的准备工作是否合理,例如环境创设是否有助于幼儿参与互动,材料投放是否充足适合幼儿,幼儿的操作能力,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等。在观察前确立观察目标,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记录表。
  3.选择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指导方式
  小班幼兒理解能力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容易被故事吸引。教师在对不同内容的指导上,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在调动幼儿建构兴趣时,可塑造故事环境,添加故事元素;指导认识材料与结构技能上,提供结构示范并操作讲解,也可鼓励幼儿互相示范帮助,在操作中探索学习简单的结构技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构造活动,能表现出建构物体的主要特征;在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连接、延长、围合、加宽、垒高等基本的结构技能,搭建简单的三维物体;为了游戏过程的丰富充实和幼儿走出建构瓶颈,教师适合采用游戏介入法,以游戏者的身份暗示幼儿,提供榜样和示范。
  四、注重幼儿作品的多元评价与展示欣赏
  1.多元评价
  评价是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总结与深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内涵。对幼儿结构游戏的评价可以从材料的运用、建构的形式、主题的目的性、情绪的专注力、社会性水平、常规、创造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该有准确的评价目标定位,重视游戏过程,集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结合,操作技能评价与品质习惯评价结合;评价的语言要精当,传授幼儿正确的常识,同时具备赞美性和鼓励性,对幼儿产生激励。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师点评之外,可以引导幼儿自己评价,学会赞赏别人。
  2.展示欣赏
  由于结构材料和幼儿园空间的限制,幼儿的结构作品不可能像美术作品一样长时间的保留和展示,游戏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和作品合影留念等方式来保存幼儿的结构作品。可以将优秀的结构作品的照片展示在建构区,供其他幼儿欣赏互相学习借鉴,也可以将幼儿与他的作品合影,作为幼儿档案袋里珍贵的一张照片。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陈霞.幼儿园结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华爱华.幼儿游戏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