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有效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夯实国学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搭建平台,提供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条件;融汇教材,有效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借助手段,拓展习得传统优秀文化空间;营造气氛,纵深探索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充盈活动,彰显传统优秀文化魅力源泉等手段可有效促成学生内外兼修国学经典,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学生 健康成长
  近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诵者”等节目,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典诵读热”、“国学热”、“儿童读经热”的出现,学校走廊、楼道处处洋溢传统文化气息,我们看到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希望。可是,依然看到不少孩子的行为规范、个性品质依然难尽人意,又让我们陷入到沉思之中。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吗?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发挥其育人功能呢?
  指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在于“内化”,必须践行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的策略,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引导小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一、搭建平台,提供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条件
  要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首先要创造学习的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比如宣传墙、文化走廊,少先队组织,广播室等载体,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积极的思想,传输正能量,促进学生的认知意识、认同意识、认可意识。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自觉提升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动性,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其次,要优化学习的条件,秉承“社会即学习, 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充分运用“班级图书角”“寻缘民俗文化根”“观看经典咏流传”等让学生广泛接触到中华优秀文化,接受思想熏陶,沐浴文化洗礼,对话先贤圣人,提振精气神韵。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印象更为深刻,教育效果更好。再次,遴选优质指导资源,组织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来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小学生大都对教师很崇拜,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成为学生模拟学习的对象。学校要立足自身的文化根基、人文环境,发动这些教师创造性设置合符学生心愿、合符时代需求、合符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择时推出,让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启迪,在表演中得到教化。
  二、融汇教材,有效渗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进教材,更要进课堂、进头脑,把它融汇于教材之中,融汇于课堂教学。教材是教师施教的蓝本,是国学传承的有力武器,合理利用将让学生受益匪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颂了小草的顽强意志品质,也彰显自强不息的人性光辉;“木兰代父从军”不仅仅是一个动人故事,渗透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对联“元宵月无光,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初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没有停留在感叹元宵佳节,而以朴素的语言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大胆呐喊,为国助力。课堂上,教师可以设定专门的主题内容指导学生谈一谈、评一评、论一论、辩一辩,在思想碰撞中擦出火花,得到熏陶,受到教益。当然,教师要明确主辅关系,把知识的传授、文化的传承以及思想的浸染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培育工作。同时,教师要平衡内部层次,依据具体情况分年级、分栏目制定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接受水平、认知水平多角度、多形式设计教学方法,旨在夯实课堂的高效性。
  三、借助手段,拓展习得传统优秀文化空间
  学生习得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形式多样,手段多样。诵读是其中最为常用的手法,在诵读中获取,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提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诗词歌赋学习历史,通过名言警句进化思想,通过文化故事品鉴人物,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行囊,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达到启迪智慧,培养毅力,提高认识,效法先贤,坚定信念的目的。在节庆之际,顺势推出相应的文化内容,用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弘扬民族大义,激发学生活力。“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描绘了除夕重要标志,火树银花,一片欢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表现了新春佳节的热闹与快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彰显了清明的特别韵味,别具一格;“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由七夕联想到了对情感的议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落俗套,非但没有快意,反而增添了几多愁绪。由这些为出发点延伸到相应的教育内容,既拓展了国学的文化空间,又拓宽了教育的途径,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四、营造气氛,纵深探索传统优秀文化内涵
  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传输正能量,塑造品德高尚、作风优良的社会主义新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告诉我们师者不能只注重表象,应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体悟传统文化的内蕴,把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心灵的田园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升华其思想。为提高探索传统文化的效力,我们必须营造育人氛围,通过“师生共读经典沙龙”“千人诵读经典活动”“班级经典诵读比拼”等,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自觉吸取文化精神,受到思想浸透,陶冶个性品质,塑造健康人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的走廊、宣传墙都可设置国学的内容,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得到熏陶,处处得到濡染。有了一定的国学氛围,学生自然能自觉投身国学的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铭记民族文化的精华。
  五、充盈活动,彰显传统优秀文化魅力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田,就要以贴近学生,切合学校,对接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与传递。《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創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小学生的天性决定以游艺活动的形式实施教育是最好的手段,这种潜移默化的培植是终生受用的。叶圣陶生活教育理论指引我们要把教育与生活、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新颖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培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宵佳节,师生一起捏制糯米鸡,得到“米塑文化”润泽;清明时节,组织瞻仰革命烈士风姿,受到“红色文化”熏陶;重阳之日,制作祝愿卡片,表达“敬老尊老”愿望。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习得传统文化,濡染传统文化,心中绽放靓丽的火花。
  诚于是,传统文化入校园不再是空谈,国学教育的意义不再是虚妄。巧妙调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手段,让国学教育生活化,学校的传统文化传播传承将更为有效,校园将充满活力,充满正能量,学生将不断发展,不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学校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