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幼儿拖延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幼儿拖延的表现
  “磨蹭鬼”是大人对那些做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幼儿的形容。在每天入园和离园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在旁边一直催促,或是满脸的干着急,幼儿却全然不理会家长的焦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悠悠。作为老师,我时常被家长问“我的孩子这么磨蹭,怎么办?”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在班里真的有好几个小“磨蹭鬼”。[1]
  格格(化名)是一名小班的女孩,每天早晨来到教室后,她都要花上好一阵子才能完成洗手、喝水、放杯子的过程,吃早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四处瞅瞅看看,或是发呆,等其他幼儿吃完,她就和吃完早饭的幼儿聊天。[2]
  小科(化名)是中班的男孩子。早晨妈妈急匆匆把他送到教室门口后,就开始了漫长而不耐烦的等待:小科先是双手撑在鞋柜上向教室里张望,等教室里的小朋友发现他,他就高兴地挥手和小伙伴打招呼。在妈妈的多次催促下,他开始慢悠悠地换鞋,到最后妈妈实在受不了了,说:“你快点换,我走了。”丢下他转身去上班了。这时的小科仍旧不紧不慢地换鞋,穿好鞋后坐在鞋凳上发呆。
  阿恒(化名)也是一名中班的男孩,他吃饭的时候常常把饭含在嘴里不咀嚼,这种习惯导致他总是吃到最后一个。午睡起床后,阿恒会坐在小板凳上发呆,直到所有的幼儿都穿好了衣服,他往往还在发呆。[3]
  二、幼儿拖延现象的原因
  每个幼儿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心头肉”,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年纪小,能力有限,包办比让幼儿自己做更有效率、更稳妥、更省心安心,于是幼儿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被代劳了。但是,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进到人生中第一个小小的“社交圈”,许多家长发现了自家幼儿的问题,因此部分家长开始着急,催促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但结果往往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的恶性循环。所以要想真正改变幼儿的拖延现象,还要从根本上了解幼儿拖延的原因。[4]
  1.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
  前面说到,在家长的安排和包办下,幼儿习惯了“被安排”的生活。因此失去了自己尝试、动脑、练习、习得的机会。在没有自我尝试的经验的情况下,自然就没有体验成功的经验,因此,幼儿的自信心也就很难建立起来,这直接导致做事缺乏积极主动性。另外,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因为家长一味的包办代替,从成人自己的立场出发,为幼儿安排生活,幼儿内心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时甚至被安排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却又无力改变,所以也会出现拖延现象,甚至抗拒行为。
  2.幼儿还没有准备好
  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大家普遍觉得练习了7周的T会比只练习了2周的C爬得快,而结果却是,C在10秒钟内就爬上了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而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这样实验的结果大大出乎常人预料。格赛尔对此进行了分析:从48周就开始爬梯的幼儿,其身体还没有准备好,不具备爬梯的素质,结果事倍功半;而53周开始爬梯的幼儿,其身体已经做好准备,条件成熟后的结果是事半功倍。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需要的是尊重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个体化差异。在幼儿某一项发展尚未成熟前,要耐心地等待,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当下的自身内在需求,不要违背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幼儿成长的内在“时间表”而人为地通过训练、催促等揠苗助长的方式加速幼儿的发展。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3.对时间没有概念
  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条件受到限制,幼儿对时间的感知明显缺乏,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根据大人的作息来安排,是一种被动的生活方式。约定俗成般,家长也习惯于安排、包办幼儿的生活,在家庭教育中不重视对幼儿时间感知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对时间的认识仅局限在白天和夜晚、上午和下午这样大范围时间段,而对更细节的时间间隔没有感知。[5]
  三、如何应对幼儿拖延现象
  1.改变教养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幼儿不是依附于成人的存在,而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成人的代劳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尊重甚至侵犯,不让幼儿独立自主做事、自由进行选择,是剥夺幼儿的个体权利的表现。长此以往,幼儿会逐渐丧失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最终会一直依赖成人而成为非独立人格的人。因此,成人应当把时间管理的权利还给幼儿,根据幼儿自身性格特征,多用积极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做自己的主人,协助幼儿用图画或者文字的方式制定自己的生活作息安排表,自己规划一日生活,并和幼儿一起执行计划,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幼儿一起行动的效率,好过在他们耳边催促百遍。[6]
  2.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
  作為幼儿教师,在班里幼儿众多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不要横向比较幼儿,应该从幼儿个体发展情况全面分析综合评价幼儿。成人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内心和身体需求。例如:有的幼儿不爱吃青菜,每次遇到有叶子的菜时都味同嚼蜡,难以下咽,吃饭速度自然也变慢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显然不能用威吓、强迫的方式逼迫幼儿吃下青菜,但可以和幼儿商量:这次少吃一点,下次再加一点点,再下次再加一点点,可以吗?用这样循序渐渐的方式不仅使幼儿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独立的人,也可以渐渐帮助幼儿改善挑食的问题,提高进餐速度。
  对于“慢”孩子,我们要多从幼儿自身成长轨迹评价,用正面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思考看待幼儿。例如可以说:“欢欢今天吃饭速度加快了,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相信你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很大进步!”正面积极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获取自信。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应给予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锻炼、自主探索发展的机会。用走心的观察、细腻的感受、真诚的沟通代替简单粗暴的代替包办,催促威吓。   3.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
  幼儿对时间的感知力较弱,因而培养幼儿对时间的感知显得很有必要,我们可以结合一日生活进行。例如喝水、如厕等整理环节时可以用沙漏计时,告诉幼儿沙子从一个斗漏向另一个斗代表时间的流逝,当沙子漏完,时间就到了。幼儿通过观察流沙量变这样具体的事物感知时间的变化,从而调整、控制自己的时间。对于4.5至6岁的幼儿,可以教其认识时钟,通过秒针、分针、时针的走动来感知时间的变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音乐、数数等方式提醒幼儿,这不仅可以改善拖延现象,还能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
  拖延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做事的效率。而幼儿拖延的原因多数情况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果任其发展置之不理,可能会对幼儿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我们应当科学理性判断幼儿拖延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对症下药。充分尊重幼儿需求和自主性,逐渐引导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帮助幼儿进行自我管理,多鼓励少催促,多倾听少唠叨,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等待幼儿慢慢成长,最终获得全面发展。
  正如每片叶子都有其独特的脉络,每颗石头都有其唯一的纹路一样,每个幼儿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急性子的幼儿干什么都风风火火,而慢性子的幼儿做什么都不紧不慢。因此,成人要结合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鼓励,等待和耐心,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动作慢的幼儿,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去学习适应,真正做到“牵着蜗牛散步”。只有成人放弃自己“大人的视角”,唤醒自己内心沉睡多年的小孩,才能看到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体会幼儿心底的感受。真正做到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兒、帮助幼儿。
  参考文献
  [1]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
  [2]徐秀玲.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探析和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7(2):47-49.
  [3]牧海.磨蹭的招数[J].少年儿童研究,2003,(3).
  [4]黄薇阳泽.3—6岁幼儿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547-554.
  [5]崔燕,崔莉,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8,2(23).
  [6]邬佩华.幼儿“拖延症”的治愈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17(6):14-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3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