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小学生的人格与品质还在发展中,由此在这一时期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学
  语文是一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作为人文性比较浓厚的课程,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同时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时,不能单纯地进行道德的說教,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起不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营造有效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以让学生通过语文情境代入文本,营造一定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的道德认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语文教学情境的营造方法是多样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以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美丽的南沙群岛》时,考虑到这是一篇充满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文本,同时文本中优美的语言与迷人的风景也令人神往。教师在讲授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南沙群岛的一些图片,碧海蓝天、水清沙幼的南国风光让学生们都心驰神往,注意力被有效吸引,很快进入情境。此时再开展文本的教学,教师再进行一些引导,学生们会对祖国大好山河产生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真实有效的情境,同时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更好地代入文本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德育素养。
  采用多种阅读方式
  语文文本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方法是多样的,有泛读、精读、朗读、默读等。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能在文本的阅读中逐步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体味到文本蕴含的德育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蒲公英》时,考虑到这是一篇文字优美又蕴含着哲理的童话故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先导入文本,同时以泛读的方式给学生们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接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落在不同地方的蒲公英结局有哪些不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品味文本。通过文本的细读与咀嚼,学生很容易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本蕴含的哲理: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感受文本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能真正从内心认同文本蕴含的哲理。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不仅有课堂文本教学,同时也应当包含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语文体验。语文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与认识到德育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与准则,这比教师单纯的道德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举办小小辩论赛,以生活中常见的道德现象为案例,让学生们以辩论的形式来进行正反案例的辨析。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同时以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案例,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如关于是不是该无条件地听父母的话,学生们都各有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去讨论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们的思想与观点在发生碰撞,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妥当的,这种想法与认识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道德灌输可以达到的,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素养的滋养,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需要做精心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生道德素养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德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方针,探究多样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途径与方法,让小学生获得更好的、更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宏胜.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课外语文,2018(31).
  [2]胡广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入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刘浩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3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