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激发高中学生对古诗词句子和意境的赏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乏学习古诗词的能动性,导致很难领悟到知识的内涵。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现状,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漫长历史的载体,从唐诗、宋词、元曲三大主体发展起来的古诗词文化,并辅助其他形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映,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学习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蕴含的历史背景,可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自觉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营造意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就高中古诗词教学来讲,营造古诗词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营造古诗词意境的前提,是对古诗词中的句子有深入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是基础。通过阅读,学生去体会写作的历史大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进而揣摩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朗诵和逐字逐句的理解,对于古诗词有了个人的基本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作者写作古诗词时的内心活动。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也是教学应该突出的一个内容,有利于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提高。
  例如,在高一语文古诗词《虞美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意境教学法来进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通过一个凄风冷月的景物描寫,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意境:秋月独悬天边,伴随着东风阵阵,曾经美好的岁月一去不复返。结合写作背景,词人李煜遭受了灭国不幸,诗词中满满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关的意境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内心情感,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意境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能动性,是保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来开展合适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首先,联想教学法是古诗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古诗词的情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开展古诗词朗诵大赛。学习古诗词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学生们会品味作者的语文,体会古诗词写作时的风格,加强了学生个人的理解。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需要教师投入心血和辛劳的。
  例如,在高二语文古诗李白《蜀道难》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教学法来体会蜀道的壮阔宏伟。教师要在学生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短短的四句诗,把蜀道的艰险和难以通过,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师要通过学生联想情境来辅助教学:“西边的太白山有一条仅仅只有飞鸟才能飞过的小道,沿着这条小路一直可以到达峨眉山的顶端。开山的勇士都累死了,山两边的天梯才联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升对我国壮阔河山的热爱之情。
  进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我国的古诗词数量庞大,表达情感也千变万化,通过对比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种赏析方法的培养,进行一种类型诗歌的学习,这跟高中语文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切合。所谓的对比教学,是指把风格相似的诗词作家进行对比,把表达思想感情相同的诗词进行对比,以及把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系列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细微差异和相同点。对比教学是古诗词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开拓学生的语文思维,促使学生形成个人对古诗词赏析的独特理解。对比教学有利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提升,也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和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一剪梅》进行对比教学。《一剪梅》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表达了词人的相思之情,委婉而情感强烈;《声声慢》是词人漂泊途中写作的,展示出国破家亡之后一个人的孤苦伶仃和无依无靠,是对以前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的无奈。通过对比教学,学生对词人的一生有了细致地了解,有助于诗词教学。
  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部分,古诗词教学是应该着重进行的一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有了美的享受,可以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美和诗句的语言美,有利于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总而言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意境,引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逐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优秀的古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甘肃省迭部县藏族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