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红绿灯”引领学生深度参与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教师,怎样真正充分调动、准确把握、及时调控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使得全体学生持续、深入地行走在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中,这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北京市朝阳区的数学特级教师高萍,借助“红绿灯”把握学生参与状态的灵动策略,使我们深受启发。
  问题提出
  平时听课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师生在课堂上频繁对话交流,或者热热闹闹地进行分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呈现非常热烈的场面。细细品来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虽然呈现了“积极参与”的热闹,但很多时候往往是少数优秀学生占据话语权,其余学生则充当听众,几乎毫无作为,甚至每一时段总有些学生不在学习状态,开小差,仿佛课堂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或者貌似也看着老师,但若细看,发现他们目光茫然,听课浮于表面,或者小动作,开小差,魂游天外,后果就是不知所云,或收获只言片语,学习效率低下。
  如表,是部分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状况统计(20节课,学生519人)。
  显而易见,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令人忧虑。同时,平均下来,每节课有43.8%的学生处于“走神”状态;有74.6%的学生不能正常交流对话;有81.2%的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很朴实,学生课后课业负担很轻,但班级成绩却非常优秀。究其原因,是他们非常善于进行课堂调控和组织,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上,参与度非常高。
  中年级数学工作室的教师提出了“借助红绿灯,加强课堂调控,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调动教师们的智慧,开展了深入的实践研究活动。
  学生课堂参与状态的探索
  制作红绿灯小道具,明确“红、绿、黄”灯表达的意义 红绿灯,是对“红、绿、黄”三张小卡片的昵称,它变成了规范、调节学生课堂参与状态的魔棒。这种调控手段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促使学生在“红绿灯”的约束下,必须全员、全程地参与学习,而这一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和对师生表达内容的理解水平“亮灯”,表达自己在课堂上的思考状态和学习意向。“红灯”表示我不同意同学的发言或者意见,并有我的理由;“绿灯”表示我赞成同学的发言或者意见,并有我赞成的理由;“黄燈”表示我赞成同学的一部分发言或者意见,但是我还有补充或是尚存疑惑。
  使用红绿灯小道具,制定“红、绿、黄”灯的使用规则 红绿灯小道具的使用,不能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增加负担,所以要有使用规则,但不能有很复杂的规则。其一,不能随意、无规则地乱拿乱动。拿出哪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就可能根据你所表达的“红、绿、黄”想法请你发言。其二,一种解题方法、一种思考方法叙述完毕的时候,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困惑或想补充,你必须站队到哪一方,不可以有开小差溜号者的现象存在。
  使用红绿灯小道具,调控学生课堂参与状态对教师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教师努力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心理学研究指出:当学生处于“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时,他们的学习兴致将会更为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更加积极。红绿灯小道具的使用,要求教师允许学生们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对别人的发言,或赞成或反对并有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最终达到在集体学习的环境中,张扬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思考、接纳、表达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红绿灯小道具的使用,要求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推理、画图、列表、操作等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清晰表达:教师要适时、经常、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入思考清晰准确且把握要点地表述出来——可以用文字,可以用算式,可以用图形、符号等多种形式。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能够适时适度地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或评价。倾听接纳:要求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等别人把话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要教会学生用心把话听完整,听懂意思,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细心区分不同的观点,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调控学生课堂参与状态初见成效
  基于生态课堂的倡导,中年级数学工作室的教师着眼学生课堂参与状态,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实践探索中,教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借助红绿灯小道具,调控学生课堂参与状态,努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这是一个起点很低的细节性小实践探索。通过这样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看到课堂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们身上多了学习的秩序和规则,多了静静地思考,多了专心致志地参与和投入……令我们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也自动加入我们的实践行列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