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文本支架”搭建习作教学新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本支架”就是教师在学生写作遇到瓶颈时,借助范例一步步为他们提供线索和技术,分解习作难度,探寻“写什么”“怎么写”等习作密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课内阅读支架获取技巧、得到方法、习得语言;依托课外阅支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法;借助學生习作提供写作支持。以此破解学生习作困难,化简为难,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本支架;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学生习作
  众所周知,习作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但最终归为两点的就是“写什么”和“如何写”。从语言文字的方向去分析看,“写什么”指向言语内容,“怎么写”指向言语形式。但是,不管是言语内容还是言语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难于上青天”的难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定“习作支架”。“习作支架”就是教师在学生习作时一步步为他们提供线索和引导,分解习作难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笔者就“文本支架”展开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课内阅读提供支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教材中大部分都是名家名作,句子生动,语言优美,从整体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文章表达形式等方面都有可仿写之处,都适合学生阅读。阅读和写作是相得益彰的。写作无单独的教材,随意性比较大。写作需借助阅读进行再创新。阅读为写作积累了较多有价值的内涵,不管是深远的思想,还是独具特色的言语表达,阅读一直影响着写作。老师要依托课文这个支架,从教材自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教材相关的“写”的内容,带领学生多元化阅读、创造性表达,达到以阅读促进写作的目的。
  1.单元整体中获取技巧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再到园地,都是紧扣着一个特定的“专题”编排的。编者意图也很明显:让学生有主题地读书!可很遗憾,还是有老师唯“教材论”,没有大语文观、整体意识,孤立地把一课课教材进行分析、阅读、练习,忽视了编者意图,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断层,课堂效果不好。教师以单元整体性教学,带领学生从单元整体上学习这一单元课文的言语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动物的可爱,同时借助单元阅读,让学生感受到写动物,如果观察度不同,表达方式、言语形式也就各有特点。学生就能通过体会不同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来比较文章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点,丰富语言积累。借助单元整体教学,学生掌握了描写动物的一些支架:(1)总分结构、拟人手法的运用;(2)抓住动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3)借反语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可看出这些“习作支架”并不是海市蜃楼般呈现。教师在教学时,已将各种写作方法润物无声般地落实到位,引导学生内化后,运用到作文中,丰满习作,提升写作能力。
  借助一个单元整体阅读的支架,帮助学生由阅读文章过渡到作文,习得写作方法,给学生一个习作的支点,学生就会有阿基米德“撬起一个地球”的自信。
  2.串珠阅读中得到方法
  串珠阅读即将同主题的文章串联起来进行专项阅读,在此基础上学习一定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教师以专题文章为支架,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中揣摩和获取表达方式,从语言文字中思考和积淀表达方式,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情怀,让学生结合教材,学有所依,品味语言。
  笔者执教《学写一种描写段》习作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中“读”出写法,写出所感。笔者出示了《乡下人家》中的一段景物描写段落,让学生分析该段落层次,引导学生归纳描写结构:总分。接着让学生阅读《颐和园》《黄山奇松》《卢沟桥的狮子》《夹竹桃》等文本支架,引导学生分析这几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移步换景法、时令为序,层层推进、方位为序,视点移动、渐写渐远;概写一笔、细写几笔。最后让学生这些方法,试写一段景物。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给孩子一个让他们尽情表达的途径和窗口,他们就会创造精彩。当时,整堂课干净利落,互动之中师生完成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并巧妙地交易运用。
  借助专题文本支架,从语言习得方法实现表达,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完成一篇作文,而是希望通过这种的串珠阅读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一种表达方式,达到写作的迁移。
  3.优质文章中习得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阅读文本,领悟写作方法之后,让孩子们展开写作,他们会觉得轻松容易,有话可写。人教版教材基本是文质兼美的好文,且有很多名家之作,典范性强,不论是情感表达,还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题材选择都别具一格,是指导学生作文的有效支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中一些精彩语段,引导学生阅读体会、分析写作的方法、规律,进行仿写,达到读与写巧妙迁移。
  如,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文,作者运用鲜明的结构,以写实又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在描写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时,运用单喻、博喻等有特色的比喻修辞方法写出了水与山独特之美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笔者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写法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描写家乡的美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迁移了写法,达到习作的目的。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模板的必由之路,如果说阅读是大量吸收,那么写作就是尽情释放。课内阅读促进写作提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课外阅读提供支撑
  想写好作文,既要让学生读教材,更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名家名著、杂志报纸,摄取丰富的写作技巧,慢慢丰富他们的词汇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并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1.借助支架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写作文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乱扯一通。如何有序布局,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最难的。教师可借助范文支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布局的密妙,探寻学习的章法,引导学生从混乱走向有序,也能做到言之有序。   以一老师执教《课堂上的分心事》为例。当学生无从下手时,该教师出示支架绘本《巴官和狗利亚》,引导学生感受课堂上的分心事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现实与人物分心活动的交替。该教师将范文与习作结合后,设计以下四个支架,帮助学生拎清条例:
  根据绘本设计图表支架一(图一):课堂与分心活动的交替
  提炼出针对本次习作的图表支架二(图二):
  提炼出针对绘本内容图表支架三(图三):
  由此提炼出针对本次习作特点的图表支架四(图四):
  对上述对支架例文的研读,可以发现这个图表支架已经暗含了写作顺序,课堂与分心的交替写作,谋篇布局等要素,学生一目了然,便能有条有理地写好文章。
  2.依托支架言之有物
  孩子最大的习作困难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为单元进行编排,每个专题仅仅依靠3~4篇教材,对主题有时会理解不透的,学生依然无从下笔。所以,教师可围绕这一专题进行多元开发,整合教材的同时,继续对教材进行补充,既拓宽了教材外延,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单元专题的理解,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并且让学生明白可从多角度来表达相同的一个主题。
  四上中的《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前半部分写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描写母鸡负责、慈爱和勇敢,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形象,作者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但就此立即让学生提笔写作,学生会茫然而言之无物。关键难在选材取舍,课文一半多写厌恶,如果学生仿写,势必也会写对某种动物的厌恶,那就背离写作初衷,如果仿写后面喜欢的,匆匆数语,如蜻蜓点水般无痕,如何化无痕为有痕,让学生有话可写?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普里什文《柱子上的母鸡》支架,再次理解母爱的伟大。从“有时它竖起羽毛,一连几个小时咯咯叫着、扒着。可那些小鹅只唧唧叫着啄食绿草。有时,一只狗想从母鸡身边经过,嗬,没门儿!母鸡猛扑过去,把狗赶走,然后瞅一眼小鹅。有时候母鸡一边瞅它们,又似乎在想什么……”中,引導学生通过母鸡的动作描写,体会这位母亲面对不是自己的孩子鹅依然尽心尽责;再引导学生阅读列那尔《母鸡》从“而一旦确信并无什么新鲜事,她又开始寻食。她像关节性痛风患者那样高高举起僵直的脚。她张开爪子,小心地放下,没有声音。”“她小口小口地饮,脖子举起时刚够着盘子的边缘。”“她时而停下来,挺立着,目光敏锐,嗉囊前凸,头冠有似一顶红便帽。她在用这只和那只耳朵倾听。”在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中,学生再次感受母鸡的谨慎小心,对于动物的描写,学生就能明白可抓住动物的动作方面进行细腻描写,也就得心应手了。
  当学生搜肠刮肚写不出作文时,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将同题材的范例整合一起形成一个大支架,就如同挖到一座矿脉,让学生能够从中挖掘习作密妙,让习作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凭借支架言之有法
  现行教材中的名篇名作基本是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基本是,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映像,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根据同作者开发素材,融合该作者的一些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能够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知写作风格,使文学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孩子生命拔节之路。同时名篇名作从内容、谋篇布局、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文章立意、写作技巧等都有值得学生模仿的地方,所以经常推荐同一个作者的文章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会习得方法。
  再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掌握观察写作方法后,引导学生按照其中一篇观察小鱼在水中的样子。学生习作如下:
  小鱼的小嘴巴,总是一张一张地,像在喝水,其实并不是,它们是在水中呼吸氧气呢。吃食时间到了,我把食物一扔下去,小灰鱼就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奔过去,没多久就吃得一粒也不剩了,而小金鱼却头也不回得游走了。
  它们玩耍的时候也很可爱。每次一到下午3时至4时,它们就会从梦中苏醒,睁着它们那双豆子般大小的眼睛,开始比起谁睁得眼睛久,我一叫开始,它们听了并互相对视,我屏息凝视,实在忍不住了,一眨眼,以为它们也都眨了,就叫道:“平局。”它们好像很不服气,背靠背,尾巴摇来摇去,害我感觉头上好像冒着许多颗金灿灿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学生在读了文章、作品之后,融会贯通,积累素材,再自己构思作文,这样多构思比单纯的多写更有效。
  教师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学作品,吸取文学家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后,学生就如在大海中得到一个支撑点,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生佳作提供支持
  其实,学生中不乏优秀作文,甚至于更贴合学生实际,易于学习、掌握。在每一次习作结束后,可以选一些优秀的文章在班级范读,给中低层的孩子一把扶梯,让他们仿着描写,这样聊胜于无。
  三下第六单元是一组“想象作文”,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就搜集了大量的学生习作作为支架,在孩童的思维碰撞中,给孩子写作的拐棍,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总之,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开辟“范文支架”这一平台,将其写作中“看不见”的方法,转为清晰可视的状态,让孩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模仿”“创编”等方式熔炼支架中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盛艳.支架式教学的应用误区及其对策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5(11).
  [2]黄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8).
  [3]张凤良.基于人才培养的支架式教学相关问题探讨[J].成才之路,2015(14).
  [4]宋楠楠.支架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4(22).
  [5]李会云.支架式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