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今高校思想教育中,存在着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发挥不足的问题。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尤其是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一直都是关注的热点。高校思想教育中,只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意识地去改进方法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注入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6-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6.011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其作用
   1.主体、主体性的相关概念
   哲学上是用主体与客体这一对范畴,来描述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的观点对主体的界定,包含以下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不是旧哲学家的那种精神、思维的实体,马克思的思维逻辑是处于历史条件中的“现实的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人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与动物相区别开来。主体与客体也正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相分离。可以说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指向的对象。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这说明,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更是社会的产物,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是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
   2.主体性的含义
   主体性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学家而提出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的主体性是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是无法分离的。实践决定了人的主体性的产生、发展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人的自主能力、选择意识、能动意识和创造意识。人的主体性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若离开了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自觉性。自觉性表现为人的认知、思想和内在精神的一种状态,也表现在某种思想、认知和精神支配下所形成的实践活动的状态。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对实践的效果有所预期和预测。只有通过实践的自觉认识,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实践取得成功。这样也能避免人的主观随意性,人在理性的自觉的指导下,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其次,能动性。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自觉地进行加工、改造,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形成思想观念,这就是主体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3]。也就是说能动性是指主体性人与客体对象发生关系时,能积极地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去认识、改造世界的这种主观能力,称之为能动性。可以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性体现出来。
   最后,创造性。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主体的选择主要是在诸多现实可能性或者能够进行挑选,而创造则主要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创造一方面指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另一方面是指对自身的超越。人的自身不但是对旧事物的超越,也是对自我的否定的超越。
   二、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存在的不足
   首先,学生在思想教育理论课堂上主体性发挥不充分。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难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到这个互动的课堂之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往往使得学生变得被动。学生机械地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而不是真正地、深入地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其次,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直都存在着缺少对学生的关注度。存在着对学生的能动性不够重视的问题、存在着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以反映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尊重的现象。这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去改善这种状况,从而构建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来培养出适应我们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担当、敢作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课堂氛围缺乏师生互动
   传统教育主要以知识的灌输和成绩考核为主,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单向的直接灌输为主、填鸭式来讲授知识,培養出的是“工具理念”性的学生,自始至终一直都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此学生也产生了依赖性,惰性,不爱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形成了老师“一言堂”的气氛。课堂上本应该是师生互动的活跃的氛围,但现实政治课堂上很是沉默。这种教育的方式、这样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创造性。
   2.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抑制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较强,其内容也大多是政治理论,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价值和重视,缺乏与社会、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课本理论的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学生很难信服书本上的内容,学生认为学到的理论无法解决学生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就会弱化高校学生们学习兴趣和探究的能力,就会造成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状态。    3.教育方法呆板陈旧,致使学生缺乏活力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但现在的大学课堂中仍有教师采用说教的方法,这样极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抗,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施展,从而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所以,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缺乏活力的根源,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
   三、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路径
   (一)树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
   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由我们党所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对于教育而言,应该贯彻这个理念,使得以人为本这个理念落实到教育中去。首先就要观念创新,有些高校的老师的心中仍然存在着要以教师为中心、以读课本、以自己传统的上课模式为理念,去培养学生。而一直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观念,也并形成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因此,高校的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抛弃旧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
   2.教师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意识和行动作用
   教师本身也应该首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要树立主体性意识和自己的行动。主体性教育是师生的互动的过程。实际上,教师的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挥也并不充分,也会受到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一些文化和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缺乏新意等。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没有对主体性认识清楚。有些教师就认为,主体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应该干什么。从来不会考虑学生的需求、动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理解主体性教育的含义、过程及其要实现的目的和价值。教师充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是实现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必要前提。
   3.教师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具有创新性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谈到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积极向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关键是更要多提供一些培养学生创新的机会,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应该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学术问题上可以双向探讨,达到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同时,课余生活,也可以一起参加,来拟研究课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教育的工作机制
   1.要完善评价机制,塑造大学生主体性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可以检验出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否与行动一致,是否有利于人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着导向和调控功能。在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尽管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要全面发展,但现实的教学评价中,仍然以知识的测试为主,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代替道德、品德的修養。以至于高校普遍存在着低能儿等现象。很多大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懂得与人交往的现象。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考核内容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核。这样使其添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中,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其提供保障基础。
   2.积极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条件
   (1)从教育氛围上来培养、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条件。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就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所言:“德育再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而是平等的探讨。”[5]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信任老师,心理状态较为有安全感时,才会发自内心与教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呈现。
   (2)从经费物质上要为学生主体性培养创造条件。首先,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雄厚,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顺利完成。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经费的稳定。其次,可以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这些经费为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培训,调研,图书馆购书,电子书等获得各种资料、举行各种活动而充分应用。用这些良好的信息资源,技术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
   (3)从时间上来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条件。现在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追求个性化。要给学生让其思索、探讨和同学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师生之间探讨某个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其的兴趣。师生在学术问题研究上可以相互碰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要改进教育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的课堂上,一不能照本宣科。这样会使学生认为知识就是写在书本上的死知识和现实的生活关系并不大。二不能说教。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来讲授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三不能脱离实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为了培养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应该使得教学活动的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做到与时俱进,与学生自身相结合。
   (2)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学生的心理和个性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要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办法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追求自由。大家都有着不同的脾气、性格和爱好。在现实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3)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要积极引导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发展。学校应该注重一要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评判标准。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质量。举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们从活动中受益。要引导高校学生处理好参与活动与学习专业课的关系,促进其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补充作用,也高效率地完成自己本专业的学习。这样高雅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教学方法上等各方面,应该对以上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新颖的改进方案与办法,制定出符合当代高校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出综合实力强、多才多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柳斌,谢国东.为21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而思考[J].中国德育,2002(1):19.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孙雅琼(1993.10— ),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