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世纪之交开启的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我国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及边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此项工程的推进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在地理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样性突出的边境地区,单纯依靠经济手段难以真正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超越狭隘的经济发展视野,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民族文化的繁荣带动边境地区的发展,是历史赋予兴边富民行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文化兴边;兴边富民;民族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1-0115-00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缩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中国政府启动了旨在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兴边富民行动”。经过近20年的努力,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和稳固边防的社会基础日趋牢固,“兴边富民行动”——这个边境建设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基础、边民知识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立足地方实际,客观看待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以更好地实现兴边富民行动的目标任务,乃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各族民众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研究试图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兴边富民行动的策略调整问题进行探讨。
  一、作为边境建设工程的“兴边富民行动”
  现代国家制度建立以前,在以“天子”自居的中原王朝统治者眼中,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只不过,王朝统治者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大多采取“因其故俗治之”的策略。尽管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方略不尽相同,但无论是早期“羁縻”制度的实施,还是后来土司制度的推行,其治理思想都没有超越这个范畴。从表面上看,这或许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地方治理策略,但实质上却潜藏着某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统治心态。由于中原王朝经略甚少,边疆(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之中,其与中原地区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由来已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生的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边境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依然较为滞后,边民贫困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状况甚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實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没有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改变。199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率先倡导推动兴边富民工作,并于1999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发起“兴边富民行动”。此项边境建设工程的最初设想,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全社会积极参与,依靠各民族自我发展,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1 ]2000年2月,中央政府正式启动“兴边富民行动”,并使之成为边境地区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载体。
  我国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有陆地边境线长2.2万公里(其中1.9万公里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边境地区国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30多个民族群体与周边国家的相关民族毗邻而居。目前,纳入《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地区,共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9个省区的140个陆地边境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另有海南省的6个民族自治县享受兴边富民行动相关政策。[2 ]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中央政府先后制定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围绕着“兴边富民行动”的总体目标,中央及地方政府实施了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能力、推动沿边开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许多阶段性的成效。
  “兴边富民行动”以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建设为主要着眼点,试图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支持、边境地区各族民众共同奋斗,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此项宏大的边境建设工程,亦因之被认为是一个“实实在在地促进生产力、真正使边疆各民族群众得到实惠的富民强国的行动”。[3 ]28或许可以这样说,“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是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其之于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巩固祖国的万里边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20年的实践表明,“兴边富民行动”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剂”。[4 ]
  二、“兴边富民行动”的时代困境
  “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效果突出,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为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2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导向之下推行的“兴边富民行动”,仍然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1.复杂的地理条件,使边境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受到严重限制。尽管制约边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地理环境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理上看,我国边疆的9个省区,除广西、云南部分地区之外,均处在所谓“胡焕庸线”之西北,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高原山地多、平原盆地少,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大量存在。虽然从表面上看,边境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与周边国家(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某些便利条件,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这些“有利因素”实际上很难转化成现实的经济实力,边境经济发展也因之只能在水平相对较低的层面上展开。   2.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利于产业集群的聚集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从总体上看,边境地区的人口分布密度约为12人/平方公里,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边境地区固然拥有地域空间上的某些优势,但相对偏低的人口密度,对于边境地区的投资和消费市场而言,却是一种不利因素。事实上,由于人口分布上的这种特点,我国边境地区的产业聚集度相对较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此外,由于受到传统生计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边民的知识技能以及市场意识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边境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3.长期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抑制了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投资资金,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与此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的地形条件,也使得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效率低,不能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强有力支撑。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就是边境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地方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并不发达的第一产业。由于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难以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边境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4.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削减了民族优惠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边境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之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明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然而,由于在地理环境、生计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边境地区各地、各民族群体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而地区之间、民族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此等情状的现实存在,使得国家实施的民族优惠政策有时难以真实惠及所有地区及各民族人口,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不同程度地消减。尽管这种状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所改善,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仍有相当程度的存在。
  5.全球经济一体进程的快速推进,使边境地区的“边缘化”态势日趋严重。长久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边境地区往往处于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自此时起,曾经独处一隅的边境地区,开始被不同程度地卷入到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浪潮当中。然而,经济全球化在使边境地区——尤其是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缺乏,边境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传统的边缘地位被进一步固化。
  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兴边富民行动”固然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各界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但如果只是照搬照抄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而不能制定契合边境地区社会发展特点的策略,那么这项工程之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事实上,“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局,是难以通过“常规经验”加以解决的,只有立足地方实际,正视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以及民族文化多样性存在的社会事实,才有可能找到适合地方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文化兴边”的实存意义
  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意义秩序。[5 ]4而由生计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所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则传达了文化持有者对于自然、人类社会的所有认知。在此意义上,所谓“经济”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内容,都不过是文化的一种“副产品”而已。通过对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创新,扩大边境地区的文化影响,增进地方经济的软实力,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提高各族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自信,这是本文所谓之“文化兴边”的基本内涵。
  虽然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影响力的“软实力”,但以之作为兴边富民的途径,对于已然习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社会而言,仍然显得有些另类。然而,这种基于文化多样性特点之上的“另类选择”,对于化解兴边富民行动面临的种种困境,在现阶段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兴边富民行动采取了众多被寄予极高期待的举措,涵盖了“政策兴边”“经济兴边”“教育兴边”等方面,但从当地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成效,与决策者所设定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我们固然不能否定那些试图依托政策、经济、教育的“发展”,以追求实现兴边富民目的的策略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策略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往往是短暂的、表面的,有些甚至是难以持续的。
  笔者以为,把“文化兴边”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战略选择,对于现阶段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可以这样说,“文化兴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边境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大促进作用之上,其之于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态保护,亦具有深远意义。
  1.政治意义。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或散居地区,生活环境各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价值观念亦不尽一致。一些由政府主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惠民工程,虽然也会带来某些普惠性的社会效果,但并不总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有时甚至还会触及某些社会群体的现實利益,进而引发某些社会矛盾,导致一些人对工程实施效果的种种质疑。而以繁荣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文化兴边”,则可以透过一些更亲和、更少争议的方式,实现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达到进一步稳定边境地区的社会秩序,稳固并加强国家边防的目的。
  2.经济意义。通过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这种“以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这种发展方式的边际效用正在逐步消减。实际上,1949年以来,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为边境地区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但这些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为导向的文化兴边,可以通过盘活民族文化遗产的“存量”并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经济资源,进而推动文化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文化兴边”策略的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压力,同时也可以使当地民众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3.文化意义。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对矛盾体。如何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时代任务。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使之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冲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已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文化兴边”的目标指向,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发展理念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以民族文化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不断超越边境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各种瓶颈,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这是“文化兴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或许可以这样说,在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全球化时代,“文化兴边”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4.生态意义。边境地区各族民众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和所谓“智慧的结晶”,更是自然与人性的一种表达。这些表达或许是朴素的、简单的,但却蕴含了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原生”色彩浓厚的生存智慧。对自然的崇拜,对人性的呵护,往往成为这些“表达”的重要价值取向。“文化兴边”的提出,无论是对当地人的社会生活而言,还是对于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搁置生态代价的现代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虽然不乏经济层面的诉求,但“兴边富民”绝不应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目标。① “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边境建设工程,不仅有着宏观的发展规划目标,更与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项工程的实施,需要超越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进一步改变并拓展边境地区的社会发展思路。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一种另类选择,“文化兴边”不仅是一种发展策略的调整,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四、“文化兴边”的路径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动边境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文化兴边”,这是兴边富民行动的一种新选择、新进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超越物质主义的思想桎梏,适度调整经济与社会发展理念,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对于边境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1.调整发展理念,确立民族文化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需要更新发展理念,克服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GDP至上的发展思路。要充分认识“文化兴边”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发展纳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纳入到“兴边富民行动”之中。只有结合边境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特点,把“文化兴边”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补充和根本指向,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兴边”的目的。
  2.科学制定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科学制定边境地区发展规划,是“兴边富民行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现实需求,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结合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地方经济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总体规划。
  3.挖掘、保护、传承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是边境地区弥足珍贵的社会财富,同时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生计方式的深刻转变,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甚至濒临消失的边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夯实文化兴边的社会基础,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资源,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优质外来投资,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4.培育和大力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强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条件之下,依照传统的发展思路,利用政策、项目、技术、人才等手段发展地方经济,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若要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则似乎是不现实的。笔者以为,只有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特色产业,同时让边境地区各族民众适应并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增强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
  5.适度发展旅游产业,增进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提升边境地区的文化活力。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来说,民族富裕与边疆兴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相对而言,解决各族边民的温饱问题并最終实现“富民”似乎要容易一些,而要达到“兴边”的目标,则要困难得多。这样,在不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保护形成更多负性影响的前提之下,适度发展边境地区的旅游业,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不断增进边境地区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升边境地区的文化活力,无疑是“兴旺边疆”的一条重要进路。
  6.增强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以文化的力量稳固国防。“兴边富民行动”的任务,不只在于“富民”“兴边”,同时还要实现“强国”“睦邻”的战略目标。文化自信是边境地区各族民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文化自信心长期得不到增强,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边民参与经济建设、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增强边民的文化自信,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更是稳固边防、实现“强国”“睦邻”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民族文化的繁榮,促进地方社会的全面发展,既是我国边疆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全球化时代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文化兴边”作为新时期“兴边富民行动”的一种路径选择,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关乎国家边防的稳固,关乎广大边民的福祉和边疆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文化兴边”同时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亦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 结束语
  “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伟大工程,同时也是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亦因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兴边富民行动”的社会效果已初步显现。然而,在欣喜于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由于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兴边富民行动”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在地理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样性突出的边境地区,过度依赖经济上的投入,甚至视之为兴边富民的唯一手段,难以实现兴边富民行动的目标。
  “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我国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应当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笔者以为,“文化兴边”应当成为新时代我国边境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只有超越狭隘的物质主义视野,更新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以民族文化的繁荣带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战略目标,确保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牟本理.积极开展工作 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J].民族团结,20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Z].2017.
  [3] 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 朱玉福.“兴边富民行动”的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7(4).
  [5] [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M].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REVITALIXING BORDRE AREAS”: THE ALTERNATIVE CHOICE FOR THE PROGRAM OF REVITALIZING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Lv Junbiao,Zhao Ye
  Abstract: Initiated in the crossing-point from the last century into the new century, the program of revitalizing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plays positive role of promotion to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industrie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of border residents in border areas of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advancement of this program also faces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man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lements. In fact, it is found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revitalizing the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truly through the mere economic solution. To transcend the narrow scop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quires to fully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thnic cultur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border areas. The epoch mission of the program of revitalizing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endowed by history demands to create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and to promote forcefull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 so as to motivate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 through the flourishing minority cultures.
  Keywords: revitalizing border areas by means of culture; revitalizing border areas and enrich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6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