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阶段不仅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更要肩负着德育教育的任务,本文将从思想品质教育、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从当下的德育教育角度考虑,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要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紧张、投入的氛圍下,得到各个方面的提升,这样的小学数学教育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所以,本人将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一、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的科学技术盛极一时,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自然也曾经在世界遥遥领先。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发现比欧洲国家要早很多年;中国古代人民通过“日晷”来看时间。在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一些数学史知识,让学生感受人们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愿意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一种民族精神,需要代代相传,数学课也要有所体现。如在教学《吨》的时候,出示题目:生产五吨钢材需要用水多少吨?问:“你会做吗?(学生摇头),如果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需要知道什么呢?”(学生:需要知道每吨用水多少吨?),这个时候补充条件:生产每吨钢材需要用水100吨。解决这一题之后接着问:“你们认为100吨重不重?(学生:很重,和一头蓝鲸差不多重),那100吨水才能生产1吨钢材,你有什么想法?”由此,间接让学生懂得身边很多物品的珍贵,更要懂得水的重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尽量采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数学,本来就枯燥乏味,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就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当他们感觉到其中的快乐后就自然会喜欢上这门学科。
  运用教学用具,激发兴趣。教学用具是为教学服务,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总之,教师对教具的使用要以服务学生理解为主。而教具的使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察、动脑思考、操作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如:在教学《千克与克》的时候,对于1千克和1克的感受放在重点,这里我准备了四袋东西,每袋重1千克,让每位学生都拎一拎,亲身感受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同样,也准备了一些2分钱硬币(一枚重1克左右),让每位学生感受下1克到底有多重。准备的这些东西都是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千克与克,由于这些袋子里面的东西都是学生熟悉的:果粒橙、矿泉水、花生、糖、盐等等,所以学生还是比较兴奋和好奇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二分之一,除了课件里的内容,我还准备了一根特殊的粉笔,然后告诉学生现在要把这“一根”粉笔从中间一分为二,其中的一份是原来这跟粉笔的几分之一呢?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大家教具的准备是为教学服务,不一定非要多么花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重视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头脑变得更聪明,反应更敏捷。所以,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把开发智力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
  数学课是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而人的思维除了天生之外,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才能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同时,也要充分遵循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教学。2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过程,具备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的时候,在练习里面我安排了这样一题:鸡有8只,鸭有4只,鹅有24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开始可能会提出些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渐渐地会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随着问题难度的不断加深,学生的思考也不断加深,所以,通过这样的一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独自存在,渗透德育不仅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吸引力,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打下良好基础。而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德育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教学媒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