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斑叶螨对杂交构树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6 — 2018年,观察了二斑叶螨对杂交构树的危害情况及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针对二斑叶螨的抗药性及抗药机理,提出的防治杂交构树上危害的二斑叶螨的防控措施为:早防,即早春雌成螨蛰出时地面毒杀;采用新型靶标位点杀螨剂;采用内吸型和触杀型杀螨剂混合防控等。
  关键词:杂交构树;二斑叶螨;新型靶标位点杀螨剂;危害;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39;S7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4-0086-06
  
  Abstract:In terms of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drought resistant molecular level of sorghum,summarizes the drought resistant germplasm screening of sorghum, sorghum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level study,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rghum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Sorghum [Sorghum bicolor(L.) Moench];Drought resistance;Germplasm screening;Drought resistance mechanism;Molecular level
  構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桑科构树属植物,别名构桃树、楮实子、假杨梅等,在纸业、饲料、中医药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利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树种,在我国的温带、热带均有分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世华研究员及其团队历经十几年潜心研究,成功地培育出了经济和生态效益俱佳的杂交构树101。该树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具有速生、丰产、营养丰富、叶片光滑、适口性好、耐砍伐、耐盐碱、耐瘠薄等优点。构树树叶中粗蛋白的含量高达26%,是苜蓿的1.4倍。同时由于构树收获过程不挖坑、不破坏土层,水土保持效果良好。鉴于杂交构树在饲料、造纸、荒山绿化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5年“构树扶贫”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项目之一。目前杂交构树已在我国贵州、山东、河南、四川、山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吉林、安徽等 20多个省区进行了大面积种植推广[1 ]。2017年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在天水陇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试验田爆发成灾,损失巨大。鉴于其对杂交构树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了解掌握了二斑叶螨的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防治防控措施。
  1   发生及危害情况
  1.1   发生情况
  2016年5月,天水陇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引进杂交构树101,在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试种13.33 hm2,当年生长良好。但在2017年夏秋之交,二斑叶螨在试验田爆发成灾,由于杂交构树对二斑叶螨危害时释放的毒素高度过敏,发生初期幼嫩枝叶扭曲变形,形成锈斑,进而全株落叶枯死,导致试验田杂交构树大片枯死。杂交构树的新生枝叶脆嫩多汁、营养丰富,叶片正面及背面均光滑绒毛,作为畜禽饲料适口性好,但同时易遭受二斑叶螨侵袭。二斑叶螨可危害苹果、梨、桃、杏、李、樱桃、葡萄、蔬菜、大豆、花生 、玉米、高粱、棉、豆等多种作物和近百种杂草。远距离传播时由果树、花卉苗木接穗携带传播,近距传播时离凭借风力、流水、昆虫、鸟兽、人畜和各种农具传播。有关二斑叶螨在杂交构树上危害的报道较少,而有关水果产区及天水地区二斑叶螨的蔓延和危害报道较多[2 - 5 ]。周玉书等[2 ]、程立 生[3  ]、胡展育等[4 ]、谭美谦[5 ]报道,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尚未发现二斑叶螨,自1983年北京市发现二斑叶螨危害一串红花卉植物以来,陆续在甘肃天水、山东招远、河北昌黎等苹果主产区蔓延传播。至1994年天水市已扩展到30多个乡村果园,而且还在继续蔓延,宁夏自治区银川市、河北省黄骅市等地苹果园也有危害的报道 。1995年在陕西省西安等地发现,1996 — 1997年河北省保定市一带苹果园发生 , 而且日益严重。在甘肃天水地区,据吴元善等[6 ]报道,1990年夏季在天水市果树研究所果园内首次发现二斑叶螨,在10余株国光苹果上发生危害,至1995年二斑叶螨已在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秦安县和清水县苹果及桃园大面积发生 ,危害严重。据我们2017年在天水杂交构树试验田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3月中下旬二斑叶螨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在构树根孽及附近杂草上取食、产卵繁殖,4月上旬第 1代卵孵化。由于气温较低,越冬螨出蛰期长, 1代卵期、幼螨、若螨期都很长,大约需要21 d,从第 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随气温的升高和害螨基数加大 , 从地下杂草向树上扩散。3~4代 (6月)为二斑叶螨上树危害始盛期,5~7代(7 — 8月)为爆发高峰期。据田间调查,至 10月初,天水地区二斑叶螨全年共可繁殖11~12代。
  1.2   危害情况
   据谭美谦[5 ]报道,二斑叶螨多群集于杂交构树叶片下表皮危害,1头二斑叶螨每分钟能刺穿 20个植物细胞 , 使受害细胞干枯 , 轻度危害可使叶片出现许多白色斑驳 ,随着危害的加重 , 可使叶片变为灰白乃至青铜色,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该螨在取食的同时还释放毒素或生长调节物质 , 引起植物生长失衡,以致嫩叶呈现凸凹不平的危害状,大发生时树木枝叶、杂草一片焦枯, 严重发生时 6月份即开始落叶。   我们观察发现,二斑叶螨主要以幼螨、若螨、成螨群集在杂交构树叶背取食和繁殖。叶片受害初期 , 首先在叶主脉两侧出现许多细小失绿斑点 , 随后变成锈色麻点,麻点连成片,出现锈色枯斑,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叶脉枯竭 , 叶片失绿变黄脱落。杂交构树的幼嫩枝叶对二斑叶螨取食时释放的毒素十分敏感,一经危害,叶片呈现凸凹不平、嫩枝扭曲变形停止生长,随后嫩枝及幼叶焦枯脱落,树枝成为光杆。 在大田,二斑叶螨的危害是由中心爆发区向周边迅速蔓延扩散,连片成灾。
  2   形态特征
  雌成螨呈椭圆形,长 0.50~ 0.60 mm, 宽0.30~ 0.40 mm。体色变化较大,主要有浅绿色、浅黄色或肉黄色。体背两侧各有“山” 形褐斑 , 成熟时二斑向背中部发展。越冬滞育型雌成螨体色为橙黄色或洋红色,褐斑先变成橙红色,后消失。雄成螨体呈菱形,尾端尖, 体长0.30~0.40 mm, 宽0.20~ 0.25 mm, 浅绿色或黄绿色, 体背上的二斑不太明显, 活动较敏捷。
  卵圆球形, 有光泽, 直径 0.10 mm, 初产时无色透明, 后变成淡黄色、红黄色、临孵化前出现 2个红色眼点。
  幼螨半球形, 淡黄或无色透明,体背上无斑或斑不明显,足3对,眼红色。若螨,体椭圆形,黄绿色、浅绿色、深绿色,足4对,二斑在体背两侧,眼红色 [7 ]。二斑叶螨营两性生殖,受精卵发育为雌虫,不受精卵发育为雄虫。
  3   生活习性
  二斑叶螨在我国北方主要苹果产区1年可发生7~9代。以橙黄色越冬滞育型雌成螨在树干翘皮和粗皮缝隙内、果树根际周围土缝及落叶杂草下群集越冬。翌年春天日均气温上升到 10 ℃左右时越冬雌成螨开始出蛰。其解除滞育的起点温度为 9.15 ℃, 日有效积温为40.20 ℃。一般在地面越冬的个体首先在树下阔叶杂草及果树根孽上取食和产卵繁殖。即使是在树上越冬的个体,大多也先转移到树下繁殖,然后再上树危害。早期多集中于树干和内膛萌发的徒长枝叶片上 ,不久即逐渐向全树冠扩散。该螨卵和幼螨、若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8.52 ℃和8 92 ℃,日有效积温分别为86.03 ℃和105.81 ℃。在 20~25 ℃条件下每只雌成螨日最高产卵数可达9~15粒。雨季过后气温升高 , 二斑叶螨个体发育迅速,每 8~10 d就可完成 1代。此时树上虫口密度急剧上升, 进入发生盛期。爆发高峰大多出现在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此后虫口密度呈下降趋势, 进入10月开始出现越冬型成螨, 陆续寻找适宜场所越冬[8 ]。
  4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及抗药机理
  4.1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
  赵卫东等[9 ]在室内模拟田间药剂实验,用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对二斑叶螨逐代处理,以选育其抗性种群。选育至12代,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增长到6.72倍,对哒螨灵抗性增长到12.1倍,对甲氰菊酯抗性增长到19.9倍。李瑞娟等[10 ]认为, 由于二斑叶螨传入我国之前就已经对许多农药产生了抗性,加之人们只依靠化学防治,其抗性逐渐增强。目前二斑叶螨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包括水胺硫磷, 马拉硫磷、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甲氰菊酯、哒螨酮、氧乐果、克螨特、三唑锡、双甲脒等十几种常用的杀螨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对三氯杀螨醇、克螨特及双甲脒的抗性分别达111.64倍、90.08倍和48.32倍。高新菊等[11 ]报道,室内用甲氰菊酯药剂筛选二斑叶螨 38 代,其抗性达到 247.35 倍。
  4.2    二斑叶螨的抗药机理
  赵卫东等[9 ]研究表明,二斑叶螨阿维菌素抗性种群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二斑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可能与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的活性增强有关,而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增强可能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王兴全等[12 ]报道,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与磷酸酯酶的活性相关,磷酸酯酶活性升高是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产生抗性的原因之一。刘庆娟等[13 ]报道,二斑叶螨抗药性的增强与遗传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害螨的防治措施等有关。其中大面积长期频繁地使用单一或同一类型的化学农药是二斑叶螨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寄主植物的种类、耐性和面积也影响二斑叶螨对杀螨剂的抗性。果树及玫瑰上的二斑叶螨对哒螨酮、唑螨酯较草本植物上的螨类有更高的抗药性。就是说,寄主的营养越丰富,其抗药性越强。此外,温度、 光照等因子对二斑叶螨的抗药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5   防控新药选用及其防控措施
  5.1   选用防控新药
  尽管二斑叶螨抗药、耐药性很强,但科研工作者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抗螨新药陆续问世。
  华乃震[14 ]指出,一般使用的杀螨剂在短时间内即会因抗性问题而使效果降低,开发靶标位点的新型高效、低毒杀螨剂是当前克服害螨抗性的最佳方式。目前的新型杀螨剂螺螨脂、联苯肼酯、丁氟螨酯、螺甲螨酯、嘧螨酯等都是国外公司采用靶标位点原理开发的,国内也开发出了化合物SYP-3759及HNPC-A9012杀螨剂,这些药剂应用效果良好。如韩鹏杰等[15 ]报道,用50%丁醚脲悬浮剂防治苹果园二斑叶螨,在1 000~3 000倍液的用药量情况下,药后1 d防治效果最高可达85%以上,药后3~10 d防效均在97%以上。可见,50%丁醚脲悬浮剂防治苹果园二斑叶螨,在发生始盛期用药,可有效控制虫害,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期。武妍等[16 ]报道,11%乙螨唑悬浮剂和43%联苯肼酯悬浮剂对二斑叶螨的螨口防效分别为 96.96%、94.83%,持效期较长;24%螺螨酯悬浮剂防效为95.87%。陈加红等[17 ]报道,24%螺螨酯悬浮剂2 000倍液、 2 500倍液,20%丁氟螨酯乳油5 000 倍液防治二斑叶螨,对成螨、若螨和卵均效果显著,无药害发生,药后第 1 天起防效渐升,药后第5天至第10天防效一直维持在90%以上,防效显著高于三唑锡和哒螨灵,是防治二斑叶螨比较理想的药剂。郑庆伟[18 ]报道,24%螺螨酯悬浮剂、20%丁氟螨酯乳油防治二斑叶螨的成螨、若螨和卵效果显著,持效期长,无药害发生,分析认为24%螺螨酯悬浮剂与 20%丁氟螨酯乳油防治二斑叶螨防效理想。 宫亚军等[19 ]报道,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4、 48、72 h对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9.639 1、9.643 6、8.706 6 mg/L,对若螨的LC50值分别为28.067 1、 29.814 8、26.533 0 mg/L,对卵的LC50值为15.703 7 mg/L,其毒力明显高于联苯肼酯。田间试验表明,30%乙唑螨腈悬浮剂 60、100、300 mg/L 的3种质量浓度处理对二斑叶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的防效分别为93.11%、91.10%、92.51%,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达96.35%、98.30%、98.84%,且3种剂量之间差异不大,明显高于43%联苯肼酯悬浮剂的防效。李洋等[20 ]报道, 螺虫乙酯(spirotetramat)为季酮酸类化合物,是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的杀螨剂,能够在整个植物植株上下移动,抵达枝叶、树皮、树根,靶標定位是通过抑制昆虫脂质合成,造成中毒死亡。   可见,螺螨酯、丁氟螨酯、螺甲螨酯、嘧螨酯、乙唑螨腈、螺虫乙酯等新型靶标位点杀螨剂不但杀螨效果显著,而且克服害螨抗性的能力很强。我们于2018年在杂交构树101试验上采用螺螨酯、丁氟螨酯、螺虫乙酯、丁醚脲等内吸型和触杀型杀螨剂混合防控,完全控制了二斑叶螨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效果明显。
  5.2   防控措施
  二斑叶螨难防的主要原因有:没有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只注重治,不注重防;连年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传统杀螨剂,害螨抗药性增强,打药次数不少,防控效果差;市场上杀螨剂大多是触杀型药剂,对叶背面危害和结网的二斑叶螨触杀效果差;二斑叶螨在叶片背面潜食,农药喷不到位,难以接触到害螨等。针对鉴于上述原因,应采取一是早防,即早春雌成螨蛰出时地面毒杀;二是采用新型靶标位点杀螨剂,以防害螨滋生抗药性;三是采用内吸型和触杀型杀螨剂混合防控等措施来防治杂交构树树上危害的二斑叶螨。
  5.2.1    早春萌芽前防控    在早春(3月中下旬)月气温达10 ℃时,越冬雌虫开始活动,用50%硫磺悬浮剂 200倍液,或波美1度石硫合剂对苗圃及幼林进行处理,降低害螨繁殖基数。50%硫磺悬浮剂具有杀螨杀菌杀虫三大功效,对螨、菌、虫均有生物活性,对二斑叶螨有杀灭铲除功能,且50%硫磺悬浮剂产品中含有高渗助剂,对螨卵有毁灭性清除的作用。此药在国内外已有百余年的使用历史,还未发现有抗药性记录,且持效期长。
  5.2.2    夏季药剂结合防控   每年施药2~3次。第1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于苗圃及幼龄绿化林带(定植1~2年生植株)内吸式杀螨剂与触杀型杀螨剂结合使用。内吸式药剂建议使用丁醚脲或螺虫乙酯。丁醚脲是一种新型硫脲类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和熏蒸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杀卵效果。通过干扰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破坏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抑制几丁质合成,螨类首先被麻痹以后才死亡。触杀型杀螨剂建议采用新型靶标位点杀螨剂,如丁氟螨酯、螺甲螨酯、嘧螨酯、乙唑螨腈等。两类药各任选1种混合使用(如丁醚脲+丁氟螨酯等),使用量按产品说明书中规定剂量配制。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通过田间虫情观察,在虫情爆发初期交叉配制药剂(如螺虫乙酯+乙唑螨腈等),按产品说明书中规定剂量配制后再防治1次。重灾年分可在8月上中旬可田间补喷1次(如丁醚脲+螺甲螨酯),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喷药时一定要细心周到,重点针对树干下部叶片和叶片背面。
  参考文献:
  [1] 王子成.  致富好项目 种植杂交构树[J].  农村百事通,2016(1):16.
  [2] 周玉书,朴春树,刘池林.  警惕二斑叶螨在北方果区危害蔓延[J].  植物保护,1996,22(5):51-52.
  [3] 程立生.  应重视二斑叶螨在我国的传播危害[J].  植物保护,1999,25(4):55-56.
  [4] 胡展育,郅锐军.  二斑叶螨的研究进展[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42-443.
  [5] 谭美谦.  二斑叶螨的发生特点及成灾原因[J].  中国果树,1998(3):46-47.
  [6] 吴元善,杨映红,郭建明,等.  30种药剂对苹果园二斑叶螨的防效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01(12):39-41.
  [7] 马淑娥,王家红.  二斑叶螨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中国果树,1998(2):34-36.
  [8] 朴春树,周玉书,刘池林.  警惕二斑叶瞒在果区危害蔓延[J].  北方果树,1996(3):48.
  [9] 赵卫东,王开运,姜兴印,等 .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哒螨灵和甲氰菊酯的抗性选育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J].  昆虫学报,2003,46(6):788-792.
  [10] 李瑞娟,王开运,姜兴印,等.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36(4):637-639 .
  [11] 高新菊,谢   谦,杨顺义,等 .  抗甲氰菊酯二斑叶螨种群对 12 种杀螨剂的抗药性及交互抗性[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0,45(2):114-120.
  [12] 王兴全,沈慧敏.  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的生化抗性机理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
  [13] 刘庆娟,于   毅,刘永杰,等.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2011(9):99-100.
  [14] 华乃震.  新型高效、低毒杀螨剂产品的综述[J].  世界农药,2016,38(3):25-34;39.
  [15] 韩鹏杰,赵荣华,封云涛,等.  50%丁醚脲悬浮剂防治苹果园二斑叶螨药效试验[J].  山西果树,2011(4):10-11.
  [16] 武   妍,王亚红,宋晓智,等.  10 种杀螨剂对酥梨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2014,34(8),67-69.
  [17] 陈加红,季红健.  4 种药剂防治梨二斑叶螨的药效试验[J].  落叶果树,2017,49(4):43-44.
  [18] 郑庆伟.  螺螨酯与丁氟螨酯防治梨二斑叶螨成螨、若螨和卵效果显著[J].  农药市场信息,2017(26):53.
  [19] 宫亚军,陈金翠,姜傢耀,等.  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及田间防效[J]. 农药,2017,56(8):561-563.
  [20] 李   洋,孙   克,张敏恒.  螺虫乙酯合成方法评述[J].  农药,2013,52(4):306-308.
  (本文責编:郑立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