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出来的课堂,愉悦了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行问题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对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效的问题设计是问题化教学的关键要素,文章对问题化教学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进行分析,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学 问题设计 作用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让初中生掌握法治知识,从小树立法治意识,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问题化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质量。[1]
  一、运用问题化教学,有利于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式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问题导入是新课导入的一种方式,但是问题的设计应该巧妙,既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索的欲望。比如在讲授《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这节课时,可以聯想到校园欺凌事件,成人猥亵学生事件。先向学生们抛出一个问题,当你遇到类似事件或者看到类似事件时,你会如何处理,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主要是向学生们讲解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未成年人该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经过一系列的讨论能够让学生对所学法治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知道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该如何保护自己,能够以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且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问题化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问题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不仅是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由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在教授《延伸生命的价值》这节课时,教学目标是告诉学生生命的价值不仅有长短之分,而且还有质的差别,如何过好我们的一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生命的长短可以让学生们讨论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让学生们发表意见。通过讨论让学生们意识到生命会因意外而过早结束的同时,还会意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然后再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有个学生每天沉迷于上网,而另一个山区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名校,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你的一生是要在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中度过,还是要奋发图强,拼搏出美丽的人生。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2]
  三、问题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仅要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对社会的公德,对长辈的孝敬,对师长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对弱小的关心,这些都应该是初中生应该具有道德品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讲授《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一课时,导入时可向学生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及诗词“游子吟”,然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谁能说出歌曲和诗词中所表达的意思,从歌曲和诗词中你有什么感悟。然后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父母都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在学生回忆和表达之后,再次向学生们提问,父母这么对我们,我们又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呢?此时学生们讨论的声音会越来越小。为了激发课堂氛围,教师可向学生们说明,既然现在认识到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奉献和关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呢,由此引发学生的讨论。在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接受一次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注重问题的深度和拓展性,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给学生留出探索的空间。问题化教学不仅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
  参考文献
  [1]蒋亚群.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心得[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0.
  [2]颜立军,肖正生.依托问题化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09-20.
  [3]吴颖娇,王晓钢.提高问题化教学课堂实施效果的体会[J].职业,2016-09-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