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抓语气词,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得法,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自于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层次与角度。只一味地沿用保守的教学方法,会使阅读教学死板无趣。如果老师能善于捕捉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大量的教育契机,多角度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思路,会更有效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语气词  感悟  内心活动  美好品质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77-01
  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以它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的真实情感,使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作为一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历经几次教材的删改后,仍被保留下来。
  每次教读此文,我都会有着不同的感受,读的次数越多,我越被作者那纯朴、细腻的笔触和主人公那善良、美好的心灵所深深感染。
  过去执教此文,我总要带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分析人物品质,领悟作者刻画的桑娜和渔夫这两个鲜活的形象,再领着学生朗读、体会、感悟,而最近再次执教此文,我对文中的大量的语气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突发奇想,何不抓住语气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理解课文,了解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如“啊、吧、唉、喂、呢、吗、啦、嗯、嘿、哦、嘛、哪”等,反反复复共出现了近四十次,他们丰富了人物的语感,突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这个教育契机,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一、语气中透着人物心情
  当学生读到“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一句时,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马上感染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反复读几遍后,就品出了桑娜的善良和孤立无援及渔夫的危险处境和他对桑娜一家的重要性。
  学生再读到“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注意了“唉”与“啊”这两个语气词,无需教师点拨,就体会了桑娜对女邻居西蒙的同情和无奈。
  当学生入情入境地喊着 “喂,西蒙。”时,课堂气氛变得焦急紧张,一种不祥之感让第一个人的脸色变得凝重。
  最精彩的当数桑娜与丈夫渔夫对话时出现的语气词,写出了两个人各怀心事,答非所问的复杂心理活动。
  渔夫刚回来时,桑娜的一句“哦,是你。”耐人寻味,桑娜曾焦急地等待了渔夫一个晚上,为渔夫的生死未卜而着急,而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桑娜曾一度地紧张、担心、甚至后悔过,所以她既盼着渔夫回来又害怕渔夫回来,当渔夫真的回来时,桑娜没有了那种惊喜,反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所以说道“哦,是你”,这一语气恰当地表现了桑娜那种复杂的心理。
  二、语气中赞着人物品质
  下文,桑娜紧接着问渔夫“哦,鱼打得怎么样?”这里的“哦”就体现了桑娜无话找话,害怕让丈夫看出她不安的心理,因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出海打鱼,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哪还在乎鱼打得多少呢?桑娜的明知故问正体现了她不知对渔夫说些什么好那种紧张心情,显得真实可信,富有生活气息。
  而当渔夫听说西蒙死后,说了一段话,连用三个语气词“嗯”“嗯”“哦”,其中“嗯”就出现两个不同读音,当读去声时,说明人物在思考,显得庄重严肃,因为渔夫不得不严肃,自己有五个孩子,家里人口多,生活担子重,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才勉强填饱肚子,再收养两个孤儿,将要面临更加艰难的生活,因此渔夫在慎重地思考问题是很真实的;而读阳平时,就成了问的语气,在文中是在征求桑娜意见,同一个语气词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和情感。最感人的还是这个“哦”,“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一个“哦”表现出渔夫在慎重考虑后,下定了决心,收养两个孩子,而又表现的如此轻松,安慰桑娜不要担心,正真实体现了渔夫的善良乐观的品质。
  三、教学后的思考
  看着学生的心已融入到文中去,急主人公所急,忧主人公所忧,我想: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更应该品味每一篇课文的美妙之处,细心捕捉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体会每句话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生活化的语言,体会作者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而不要刻意拔高人物,让他们说出自己都不理解的豪言壮语,让学生把文中人物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主人公们美好的心灵,使学生们的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赏词品句中得到提高,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吗?
  参考文献:
  [1]王芳.优化阅读课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文学教育(下),2018(11):174-175.
  [2]张胜循.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68-69.
  作者简介:
  董淑红(1968-),女,漢族,山东省胶州市人 ,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