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建立与理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经济体系正在不断发展中,高校体育教学也正发生着改革变化,而把俱乐部模式应用于此,可全面提升高校体育的课程优化度,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环境变化要求。本文分析研究了俱乐部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总结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俱乐部模式  高校体育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14-01
  近些年来,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地被推广,比如俱乐部形态的体育教学的加盟,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加丰富活跃,体育活动正依赖着俱乐部的发展所兴盛起来。基于此模式,大学生不但可以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加以充分利用,提高自身素质,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背景下,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现有体育教学状况,还能够激发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身心发展。
  一、俱乐部教学模式意义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创建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通过大学生的主动训练理念的形成,并把高校体育场所作为教学载体,让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入开展。高等院校把俱乐部模式与体育课程、体育活动、校内体育赛事等融为一体,进而建立高校体育新型课程模式。此种形式归属当然也是体育教学形式,开设的初衷在于全面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过程给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他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新型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
  在建立俱乐部教学模式之际,以生为本是时刻牢记,高校应着重关注学生本身,打造学生本源环境,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体育活动的多样性与特色性,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体育活动形式的个性要求。以生为主,就要求学校方面要把体育教学重新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不设局限性,学生才会依照自己的喜好与意愿选择学习内容与时间,还可根据需要邀请不同的任课教师为自己的兴趣进行辅导。俱乐部教学模式要能体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特色,以满足大学生的广泛需求。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俱乐部模式要把老师与学生间的合作提升至一个新高度,来适应双向发展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的设计要遵循非竞技性特点。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开设与应用,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健体魄,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所以,竞技性的俱乐部模式完全不适合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有别于体育院校的竞技教学,普通高校的俱乐部教学模式要尽量控制技术性训练与比赛,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训练内容加入进来,比如竞走、长跑等项目,因为诸如此类内容对于高校体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无法达成一致,形成不了等价关系,只能使高校体育发展越走越远。
  (三)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建立。
  俱乐部模式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抓准时机正确创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让其能够全面为学生服务,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随时要注意调节主体异同带来的内容变化。面对大学生,要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化差异,我们教学目的必须要能突出体现个性特点,而评价体系更要成为过程与结果的连接体,评价与判断的结果要有理有据,合理有效。体育教师要规范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每一项活动,要对科学健身提高认识程度,养成一种主观的态度。老师绝不可以采取消极观念教育学生,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热情度,当然过于表面性的关注成绩也是不可取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能成长,并且要仔细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变化,适时予以指导帮助。我们把评价体系称为动态的评价体系,是因为这种评价体系不能只让学生成为被评价对象,现代教学模式要求老师也必须具备专业素养,那么专业性的多与少、好与坏都需要学生参与研讨与评价,并以此作为高校内部对于教师团队的考核依据。
  (四)師资力量的强化。
  基于以上论述,老师的能力与教学素质是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指导性因素,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将不会被发现,没有被挖掘出的特色与优势便无法加以升华,对于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培养一定要计划到位,并加快实施步伐,确保新型体育教学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三、总结
  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各所高校应构建出一整教学体系,推行体育教学的一体化方式,建立合理化的评价分析体系,强化教师团队建立,帮助大学生从根本上提升能力与素质,并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爽.《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推行》[J].学校体育学,2017:139-141
  [2]高波.《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社科体育,2015:157-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