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進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元的价值文化、复杂的国际形势、多样的社会思潮、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不平衡的学校教育等因素都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成长造成影响。青少年在面对更多发展时空的同时,也涌现出诸如:怎样坚持正确的德育方向、怎样坚持正确的个性发展方向、怎样合理继承优秀传统道德品质等新的挑战,本文就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作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挑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60-01
  一、家庭教育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长的因素分析
  1.家庭结构的变迁造成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缺乏和自我中心主义地位形成。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中,几代同堂共同生活,普遍奉行的价值观是孝敬老人、服务老人,以老人为中心,对子女在关爱的同时注重严格要求,从小教育孩子担当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勤劳俭朴、不怕困难、独立自主等越是现代社会越宝贵的优良品德。但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小家庭比例上升,孩子已经成为家庭其他成员服务的对象,正如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所写的“我在家里像客人一样被端吃端喝,真不好意思。”,而父母与祖父母是处在围绕孩子旋转的位置,用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只要你努力学习,什么事你不用做,要什么我给什么。”怕苦怕累、奢侈浪费悄悄地在一些孩子身上展现出来。
  2.过分溺爱等不正确的教育观的影响。
  由于政策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多子女家庭锐减,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家庭在增多,在多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对孩子严格管教逐渐退出,孩子之间团结合作意识淡漠。这部分孩子的父母多出生在上个世纪中国经济困难时期自己受到了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在心理上不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因此在生活方面过度关爱孩子,在品行修养方面迁就孩子,溺爱在潜滋暗长,影响了青少年品德的健康成长。根据科研课题揭示,一部分孩子心理年龄严重落后生理年龄,心理医生的教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家长自身的道德问题对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长的影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有待普遍树立,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自身品行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行为放任的家长所做的诸如婚外恋、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对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甚大。有许多孩子在家庭教育阶段就出了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违法犯罪家庭子女的教育都属于这一类型。
  像上述在家庭教育阶段出现问题的学生,进入学校环境后能够得到矫正的比率是很低的,多数甚至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品德问题反而加以放大,更加显现出来,使家长、学校处于无奈状态,于是在正规教育机构之外社会上出现许多“暴力训练营”学校,用比较残忍的磨练与暴力矫正问题学生的品德问题,这从反面反映出青少年德育问题的严重性和困难性。
  二、社会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长的因素分析
  1.社会富裕阶层过度消费型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中国总体国力的增强,出现了社会富裕阶层,这个阶层中极少数成员过度奢侈消费的生活方式无不时刻影响新一代青少年的行为与价值观,过错不在富裕阶层而在我们的德育落后了,面对学生产生的享乐、消费偏向、面对青少年出现的金钱崇拜我们的德育教育显得匆忙。过度消费已成为当今青少年品德培养方面难以跨越的课题,在富裕家庭中富家长才有富孩子,而在相对贫穷家庭中出现了穷家长和富孩子极不和谐的现象。孩子的消费支出可以从周末的饭馆、超市、通讯费、交友费、替代办事费如替做作业、烟酒费、打架劳务费等项目中考察。
  2.责任意识缺乏与奉献意识缺乏。
  现在的中小学生权利意识普遍增强,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等公民意识反而不足。在家庭中不讲卫生、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在社会随意破坏公物、破坏环境、屡见不鲜;在乡村与社区最令人头疼的是中小学生,许多居民生怕中小学放假。如果我们培养出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一代,无疑我们整个民族未来的凝聚力会受到威胁,无疑是我们自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3.以先进教育理论自居的西方教育理论的不良影响。
  一方面,一些西方敌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势力为实现“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不惜在中国青少年身上下赌注,大肆鼓吹一些垃圾教育理论,并且得到国内所谓学者的呼应,诸如:过度放任青少年个性而不树立人的共性的思想、反对刻苦学习的思想、只讲尊重青少年个性而不讲青少年个性自我批判的思想、过度依赖西方心理学而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倾向、过度消费而不培养勤劳俭朴的倾向、强调个人中心主义而轻视集体与社会的倾向等等垃圾教育理论,这些垃圾教育理论就是在西方的主流教育中摒弃已久,现在打着先进的旗帜并在一些人的呼喊声中毒害着我们的青少年。
  另一方面,对于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过分崇拜、或生吞活剥,不讲国情的套用与移植,导致这些理论水土不服,在此同时硬要放弃我们成功的理论方法去邯郸学步,结果影响青少年品德的培养。要知道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工业化几百年,经济水平高,法制严密,社会环境中对青少年成长不理因素的控制力度大,青少年自主能力与自我批判能力从小得以培养,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环境复杂、对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国产化研究不成熟。
  三、学校环境中不利于青少年品德健康成长的因素分析
  1.过度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
  许多学校高喊德育为首,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德育,甚至用智育代替德育,用学习成绩代替德育成长。各个学校的工作计划里只见智育不见德育、德育工作被看做是吃力不讨好,班主任工作不愿干,把思想品德课看做是考试的副科。
  2.学校德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全员德育机制无从谈起。
  许多学校教师考核制度以学科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把培养学生的德育成绩为列入其中,学校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考核变成教学成绩的考核;在班级建设考核中,学习成绩占大头,品德表现比值太小;教师的评优选贤不看教育只看成绩;把德育的责任推给班主任,其他人员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充耳未闻;在学科教学中不计入品德成绩;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体系流于形式。
  3.必要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几乎被取消。
  青少年的品德成长既要说理疏导,明晓道理,更要通过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心矛盾冲突,逐渐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就取消了在中国以前学校里习以为常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完全在书本之中。而在欧美西方国家里,那里的学生经常参加社区公益事业,参与社区创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形成很好的课题成果作为学业成绩计入学生档案。而我们现在却丢掉了上个世纪我们所拥有的好传统。劳动与实践就是品德教育课,我们现在却缺少了它。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德育工作必须与时共进,积极主动地自我变革,建立全员德育机制,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体系,才能应对青少年德育问题的新挑战,取得新成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