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学习素养问题,很少出于思品问题——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探讨如何通过指向性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并最终实现“学困生”向“普通生”甚至“学优生”的转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098-1
  数学“学困生”在不同环境、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成因——但对小学生来说,成因相对比较简单——除了个别学生外,大多是出于学习素养(比如數学思维能力、数学学习情感等),而很少是因思想品质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只要把握好“学困生”学习素养上的症结,就完全可以成功实现对其的转化,甚至有些学生可以实现由“学困”到“学优”的跨越。
  一、培养积极学习情感
  不少教师会把“学困生”归为思品问题,对他们采用严厉批评、反复惩罚的策略。可越是这样,学生越不愿意学——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小学“学困生”基本没有思品问题——他们不好好学,其实是另一个“怪圈”:因为学不会,所以被批评→因为被批评,所以不愿意学→因为不愿学,所以学不会。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的“学困”起源是“学困”。找到了症结就好解决了,教师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个怪圈——引导学生愿意学,建立积极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走入另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对“学困生”做两方面工作。
  第一是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小学生嘛,思想很简单,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就是“为某某而学”,而不是为“远大理想”而学。所以,我们教师尽量不要批评学生,能表扬的要表扬,不能表扬的要温和指导。不要总是板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脸。教师要尽量做到:让学生一见到自己就高兴、就愿意亲近。这样,学生们就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
  第二是让数学变得有趣——大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法或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困生”,除了这些普适性的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细致的个体工作,主要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数学的收获感。比如让学生们认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时候,让“学困”的美术特长生在纸带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比如在学“确定起跑线”的时候,让“学困”的体育特长生在操场上验证不同起跑线的合理性……这样,这些“学困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收获价值感,进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取向。
  二、照顾学生转化起点
  经过努力,有些学生的开始提升,而有些学生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越学越糊涂——真的就是智力不行吗?其实,智力因素在小学阶段的差异还没有那么大,还是学习素养上的问题。教师自己费力,学生也辛苦,为什么不出效果呢?有一个原因是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的——每个学生“学困”的起点不一样。
  比如四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是从二年级开始“学困”的,有的学生则可能刚刚开始遇到困难——那,前者已经落下了很多基础知识,而后者前面的基础挺好只是遇到了一个知识点问题。显然,后者经过教师的精心点拨,很快就能脱离“学困”区,而前者基础补不上,教师怎么教也不行。我怎么知道的呢?
  有一次指导一位“学困生”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我发现他竟然连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还没有搞清楚。这一下就把我点醒了——原来,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必须要找到每一位学生的转化起点。从“学困”的根上去帮助他们一步步补习——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必须要去做。不然,就不可能实现成功“转化”。
  三、给予课堂“优抚待遇”
  对“学困生”,哪位教师也没少付出心血——课间指导、放学补习……确实,不少“学困生”就是在教师这种辛苦付出下,实现了“华丽”转身。但还有一些学生却变化不大——其实,这另有个原因。就是教师再怎么补课,时间也毕竟有限,课外辅导时间平均到人头上,一天能有多少?顶多也就十几分钟而已。
  所以,我们给学生补课、加小灶,其实不如把精力放在课堂上,让这种“优抚待遇”常态化——大多教师在互动时喜欢叫“学优生”,学生一答就对,这样能保证时间进度。这实际上是“冷落”了“学困生”,我们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指导。不把课堂利用好,而把精力投入到课下,其实有点“亡羊补牢”的意思,显然效果不如在课堂上直接解决问题,不让“羊”丢失。我们在互动的时候,优先跟“学困生”互动;在让学生操作体验的时候,优先让“学困生”参加……给“学困生”更多参与学习、得到指导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第一时间给予辅导。比如教“多边形面积计算”,我问一名“学困生”,“这个多边形面积怎么计算?”他答,“切割成两个三角形进行计算”“对,那得数是多少?”“嗯……”——我一下就发现了,他掌握了多边形面积分解计算方法,但没有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于是,当时再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演了一遍。这样,及时帮“学困生”解决了“困点”,而且其他同学也“沾光”巩固了知识。
  总之,小学生数学“学困生”大多不是因思品问题,而是数学思维、兴趣、方法等学习素养上的问题——这样,我们设计的“学困生”转化策略,就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素养建设上,比如培养积极学习情感或补强知识基础等。此外,多给学生参与机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靳明珠.探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5(05).
  [2]泮玉芳.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几点做法[J].学周刊,201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