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海市普陀区高中“女足专项化”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是以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为载体,依据2012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下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作为专项化改革的重要契机,以2012年上海市首批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改革试点学校为基础,第一所开展高中女足专项化教学的单位为例,对普陀区开展情况进行初探。2015年底,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相关精神,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设方案》相关要求,在继续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基础上,为发掘和培养校园足球苗子,上海市开展了市区两级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的组建工作。誉有女足培养摇篮的普陀区在体育与教育通力合作下,将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女足专项化教学课程与精英队实践的培养,致力于让青少年学生足球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专项水平的提高、终身运动习惯的建立,总结良好的经验并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进行反思与探讨。
  关键词:高中体育  普陀区  女足  专项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c)-0128-03
  1  女足专项化教学“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普陀区在连续几年的“体育专项化”改革中,初探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片沃土上的女足之芽开花结果,正如中国足协掌门人韦迪说:“中国女足未来发展之路,最重要的是要为女足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空间,抓好青少年的培养,增强国家队的造血功能,才能让女足更快的成长[2]。
  为确保学校女子足球队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走可持续开展的“体教结合”之路,示范高中本着“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利益共赢”的原则。在市、区教育局、区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普陀区内的XX高中与XX中学和XXX小学体教结合“一条龙”女足运动队有系统的进行训练、比赛和输送,对女足队员在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整合包括学校、足校、基地、俱乐部的资源,形成有机的共同体,有序高效运作,实施“塔式管理”模式,同时也发挥女足的课程、教材、选材、设施、训练、师资的优势,逐渐形成更加成熟且适合女足后备人才长效发展的培养模式,做到学习型女孩子也会踢球,也爱踢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掌握项目技能,更是全面提高综合身体素质的同时激发对项目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体育倾向,使得学生学有所长,养成科学锻炼、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同时助力校园足球运动普及和提高,扩大训练人口,在项目的推广和传承效应有着深远的影响,区内整合体育局和教育局资源,各个精英队组别教练员走进基层,保证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龄段的校园足球项目顺利进行,辅助各个特色足球学校进行足球专项的教学和训练任务。“以训代教”课外拓展模式更是让足球教学接近于实战,“一周两训”的频次比专项足球课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由区阳光足球和校园足球联盟联赛检验效应,定期的训练和比赛为有足球项目运动天赋和自愿发展的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的晋升渠道和发展平台。
  在参与到区、市等全国的重大的比赛中“体教结合”高度融合的模式得到了最佳体现,由体育教师和区里的专业教练员共同组建教练员团队,分别由主教练、助理教练、生活指导员等岗位,在训练和生活上给予队员全方位的支持和协助,这种新型的体教融合模式也在区内各足球特色学校试行。2015年,普陀区成为“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普陀分营”,XXXX、XXXXXX、XXXXXXX、XXXX等成为训练营的“四大营地”。先后成立了“校园足球联盟”“青少年足球精英培训基地”“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并在全市首创“双精英”培养模式,精英训练营组建了U11、U13、U15和U17等多个男女梯队及小学男女混合队,通过规范有序的选拔,科学有效的训练,不断提高营员们的运动技能和战术水平。至2018年2月份,普陀区已有18所全国校园足球的特色校,38所市區级联盟学校;已注册年级队男子68支,女子62支,注册总人数达3526人。
  2  女足“体教结合”的专项化课程演进
  在女足专项化的普及中,越是能够接壤大众化条件而开展顺利的典型模式越是容易被效仿和推广。首先,是课时安排的变化,也从原来每班每周五节40min的体育课时,改变为80min的一节大课时和40min一节小课时,另再加两节拓展课时,以便保证学生都有充分的课内活动时间并保证专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强化作用。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变化,以高一年级为基础,进行体验课教学,保证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足球项目,学生们再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身体条件实行双向选择,最终,确定足球专项课程人员的组成并实行男女分班制,按照分班制横向将每个年级女足分为1~6班和7~12班,同一年级两个专项班进行教学,人数基本控制在每班20~25人之间,根据学生的基础实行分层教学,并将专项班分成4~5人的若干小组。而女足的课外训练是以普陀区女足U17组别为大单位,各专项学校为小单位实行每周两次的专业项目训练,一般训练时常在2~2.5h,由主教练设定学期、周、课训练计划,针对赛期进行集中集训和赛前、赛中、赛后的调整。
  课程的设置上由区内的专业教练员与学校体育教师共同进行业务的探讨,针对高中学生的学龄与学情的身心特点、能力水平、认知特点等方面,将高中三个年级纵向分布对教学进度进行编排,教程的适应度和对学生专项课学期末的评价设定都是根据《国家足球专项课教学大纲》以及在校学生对足球项目的实际掌握情况,拟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自编女足专项教材,其中包括足球理论和足球技战术两大部分,以及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足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与足球游戏等,具体的各年级教学目标如下。   高一年级引发兴趣掌握足球基础阶段具体任务:通过一些足球的球性练习和跑、跳、柔韧性、协调性的身体素质练习,使得学生对足球项目产生兴趣,排除女生对足球的畏惧心理,逐步缩小身体条件较差学生与较好学生的差距,整学年学习后全班学生能够达到平均专项基础素质标准。进行基础的足球技术训练:包括脚颠球、大腿颠球、脚弓传球、正脚背传球、脚背外侧运球、正脚背运球、三种停接球以及拉球变向和運球速度频率变化和控制等。在足球基础战术练习中,掌握四种传切、二过一配合、下底传中,懂得球场上位置和区域任务和基本的战术打法及裁判法。能够形成概念的战术意识,运用足球技术进行小场比赛,使得专项课上80%的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完成课程的技战术内容,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学会与队友配合,形式较强团队意识,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体味到足球运动的快乐,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足球运动,形成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高二年级勤思学练提高足球技能阶段具体任务:在高一足球技战术学习的基础上,巩固球性,应加大足球技术动作定型的反复性训练,掌握里脚背长传、挑传、脚外侧传球、头顶球、运控球结合、拉拨球小技术、掷界外球、胸部和大腿以及半高球、高空球停球等多种技术。在战术基础上增加传球与跑位、站位与盯人、保护与补位以及定位球技术、传切配合、小场攻守练习等。让学生在足球技战术方面有质一步的提升,具备较扎实的比赛作战能力。开拓足球运动的外延,组建球迷俱乐部,开展足球实况对决,让学生充分体验足球运动带给他们的欢乐和放松的心情。
  高三年级风格形成学会阅读足球阶段实施方法:根据高中一二年级的足球专项积累,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技术掌握情况和场上不同位置、特点以及足球理论的学习积淀,逐渐形成自己的足球专项风格。以专项班为单位组建若干队伍,根据队员的特点分配场上位置,通过有效的战术配合,和团队意识,进行小场的7人制或5人制专项班之间的比赛,并选派裁判员,组织记录,并为每个队进行指导,熟知竞赛规则和编排赛程计划,通过比赛完整体系,锻炼自身、检验战术,在实践中阅读比赛,提高足球项目的理论实践的综合能力,联赛结束后评选最佳球队、球员、并颁发金球奖、金靴奖。
  3  高中女足专项课教学对女生的心理影响
  在《运动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研究者特别探讨了青少年早期对女孩心理性别的深化所具有的意义。研究者对6~18岁的女孩进行了广泛的访谈,结果表明女孩们一致地显示出对人际关系有很清楚的认识,参与集体项目,尤其是大球类的孩子自信心、感知能力能得到明显提高、内在动机和自尊心都也不断进步。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分析中:(1)娱乐和喜欢参加运动。(2)为了学习新技能和提高现有技能水平。(3)为了体质更加健康和享受身体健康。(4)为了享受参与体育运动与竞争带来的挑战与兴奋感。(5)享受团队氛围以及和朋友们在一起[3]。
  通过足球专项课以及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从高一到高三的专项课学习、比赛、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能够感受到学生在性格以及社交和自信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有些学生融入性和合作观念大幅提高。大部分的队员表示十分享受学习足球技能过程的成就感,没想到自己的“脚”也可以那么灵活,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身体控制力。她们坦言:当在球场上飞奔、汗流浃背、与队友并肩作战让可以释放学习压力,同时在经历比赛的失败和困难、落后中磨砺自己的心智。
  4  高中女足专项化教学发展“瓶颈”分析
  4.1 高考重压激化“学训矛盾”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上海“三加三”高考考评制度使得学生在高一高二就要进入高考的备考状态,课余时间也相应被挤压,学习时间争分夺秒,高中每天的放学时间基本到下午5点以后,造成学生不能够准时的参与训练,缺勤现象频繁。队员如果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或者波动的现象,来自班级、年级、家长和自身的学习压力随之增大,相应出现训练比赛不稳定或状态不佳情况。国家政策自2014年来取消了全国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加分,2016年以后上海市校园足球、校园精英比赛以及市级学生运动会取得较好成绩都没有任何加分,家长的支持度和学生参加比赛的动力也随之锐减。
  4.2 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家长选择态度
  中国的传统观念让很多家长对于女孩子参加足球运动和比赛是持反对态度,大多数家长认为这项运动过于激烈、对抗性较强、受伤比例较高,女孩子参与这项运动会风吹日晒,高强度的训练量会让家长望而却步,加上中国传统对女性的审美定义以及避免运动损伤的因素,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大多数家长愿意让女儿去参与隔网运动、健美操、小球类等。其次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望子成龙心态愈加强烈,尤其是在高中的关键阶段,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关注子女的学习较多,对其它一些实践活动,尤其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的活动都不予以支持。
  4.3 输送断层阻碍运动员的继续培养
  从初中输送到高中学龄阶段的专业运动员基数锐减,从专业运动员的培养角度来分析,学校虽然是培养运动员的沃土,但是尚未健全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计,若是能够形成阶梯式的培养和双向循坏的模式,让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在运动员和学生两个角色中可以互相转换,以特长丰富自身综合素质,以知识助力运动发展意识。由于上海市户籍制度限制,小学、初中非上海户籍的运动员无法进入到上海的高中就读,更不能够在上海参加高考,因此造成了许多有特长有天赋的足球队员的发展止步于高中学龄段,还有一部分拥有上海户籍高中学龄段且有足球专长的运动员因为多数高中升学率评价指标较高,学习成绩不够优异而被拒之门外。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学习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运动员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到了大学以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又会让学生在足球运动的选择性更加自主化,高中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所以高中断层问题的解决对女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4.4 竞赛体制不能符合高中生学制   上海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自2012年以学年制,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校园足球联盟联赛和联盟杯赛,到2016年新增上海市校园足球U17精英赛,赛制方面更符合高中的学龄应有所考虑,比赛应接不暇,时段也集中在每年四、五月份和十一、十二月份,上半年会和期中考試冲突,下半年会和“三加三”的选科“小高考”冲突,而且主客场赛制并不完全适合高中学段学生,赛场的选择相对偏远,来回接近4h路程,让很多家长意见较大,教师、教练员工作难以推进。
  4.5 高中女足专项化发展目标的合理定位
  自高中女足项目推广以来,校园足球的概念与之相辅相成,随之而来学校是否适合竞技运动队的培养成为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足球项目在高中学龄段中的课程设置和广泛传播已经取得很大实效,但这个过程中想要立刻进入专业运动队的培养的模式转型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与条件的允许。高中学龄段是一个特殊的学龄段,绝大部分的青少年要面临着高考的选择,其次很多参与足球项目的学生都是零基础,身体条件也过了运动学习的敏感期,通过三年的专项课程学习也难以达到较高的竞技水平。在这个实际上可以借鉴先关国内外先进经验,纵观日本校园足球的发展以及校园联赛的体制建立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和部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度阶段中日本青少年足球项目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参与激励机制的完善让日本形成了较为科学严密的青训体系。自1980年“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实施,对促进近些年日本足球稳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4]。加之日本足球协会实施青少年培育、U系列国家队和教练培养三位一体政策,连接俱乐部和学校,重视青少年选拔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小球员[5]。因此在我国的校园足球以及高中女足项目的发展中要先明确其推广和兴趣培养的深远影响,在这个良好基础上不断奋进,助力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可好高骛远的制定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
  4.6 单一资金渠道限制校园女足发展
  众所周知,校园女足的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扶持,教育局、体育局拨款,较为单一的资金流势必影响很多学校发展女足项目,在开设女足专项课上望而却步,资金缺乏的区域形成萎缩的局面,辐射效应和优质模式难以发挥,因此应多方开源,发挥社会、媒体、机构等多元渠道,提高女足比赛的可观赏性、品牌性和市场化,借助知名足球人士社会影响力和优秀女足运动员“明星效应”,进一步推动校园女足的发展和多方资金的支持。
  5  结语
  在普陀区体教结合“女足专项化”的改革浪潮中,以“足球”项目为抓手,带着批判和延伸精神在探索中前进,致力于将好的经验和成效辐射到其它学校,带动更多的学校加入改革行列。秉承“以人为本”“一专多能”“课训结合”的科学运动理念,足球专项化工作顺利推进,在学生中形成广泛的效应,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认可,普陀区女足队伍在2014年8月份的第十二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中乘风破浪勇夺冠军,在2017年9月份的第十三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项蝉联夺冠。2018年普陀区男女代表队分获上海市足球精英赛“四金两银”奖牌,位列全市第一。我们坚信足球项目能够在校园的沃土良好的生根发芽,这种有效机制会辐射到更多地区和学校,助力国家女足项目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组建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5〕72号)[S].2017.
  [2] 梁洪海.我国女足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J].运动,2010(12):30-31.
  [3] 刘海元.学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 罗建钢.国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4):35-38.
  [5] 侯志涛.中、日、德三国青少年男子足球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