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李斯特《侏儒练习曲》的创作风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所创作的作品都以个人情感为主,蕴含着作曲家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特征,不再延续古典时期严格的、程序化的创作风格。其中,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侏儒》曲中就体现出浪漫派的音乐特点,具有明确的标题音乐,乐曲中还发现一些乐段大量运用装饰音,音乐音响上有着相似之处,如和声色彩丰富饱满,织体变化多样而且密集,调式调性突然的转变,节奏组合的特别,还有一些技巧上的处理,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幅度也增大了,甚至达到了夸张、极端的地步等。
  【关键词】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李斯特;《侏儒练习曲》;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众所周知,在西方音乐中,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都有所不一样,都有独自的特征,而浪漫乐派的音乐特征最明显的是强调主观情感,尤其是对“情”这一强烈的个性化情感在音乐中表述;此外,他们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舞蹈、绘画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了强调表现意图而添加明确的标题;最后,一些创作作品的音乐素材因受到作曲家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色彩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民族乐派的产生。不仅仅这样,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技巧的发展将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推向了鼎盛时期,作曲家们把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形式,浪漫时期的风格音乐在形式上表现的自由而无拘无束,大多音乐旋律具有抒情性、歌唱性,在音乐材料中大大增加了民间民族音乐的特点,且具有鲜明的标题性,大多数音乐与大自然密切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性。
  该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匈牙利乐派的李斯特的《侏儒练习曲》,通过阅读查找有关文献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浪漫乐派中钢琴技巧的发展,可知这首钢琴曲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
  在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这也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发展起来的重要音乐乐派。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都沉醉于个人情感的主观体验,在这点上,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局限,扩展了曲式的结构,且变得自由。在创作手法上,半音化或不协和音的使用增多,调性上更多引用了远关系的规模,大胆运用革新创造,和声的变化,节奏的复杂多样。不仅仅这样,这段时期更加重视音乐和文化等姊妹艺术的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歌曲和标题音乐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如李斯特的《侏儒练习曲》体现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点。
  二、作品结构特点比较
  (一)李斯特《侏儒练习曲》的创作背景
  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一生主要为钢琴独奏音乐会而创作作品,这因受到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会上以魔术般的高超技术和激情的艺术的影响,从而他一直想把帕格尼尼在小提琴上的高超技术运用到钢琴上,这也是李斯特的一个人生目标,因此,他在音乐的音色上运用了不同的音型,如在作品中添加了倚音、八度音、快速的音阶和装饰音等,让音乐的音响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斯特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的大量作品丰富了钢琴作品的数量,超越了以往的钢琴家,还超越了自己,大胆地运用新的音乐素材,其中《侏儒练习曲》是《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一首钢琴曲,是李斯特在1862—1863年间创作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当时演奏钢琴家们的技术要求,挑战着当今钢琴技术水平。在他的旅行中所创作的作品,有些乐段依然让人难以忘怀,主要是因为他的钢琴作品不仅是为了单调的练习技巧和炫技,而是把具有情感化的艺术与高超的技术相结合,使得作品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标题性。
  1.曲式分析
  李斯特《侏儒练习曲》是一首乐曲活泼、轻盈的谐谑急板,主要由复合拍组成的舞曲节拍,如6/8和9/8节拍的相互交替,在速度的巧妙变化中创造出侏儒跳舞时美妙的旋律。其中,大量使用了力度记号,如f、mf、ff、p、mp、pp等,还使用了表情符号,如poco rallent、sempre、piu cresc等。节奏的变化,旋律常运用多种音符加休止符,使曲子更具有活力和形象性。全曲结构图如下。
  从上面的曲式结构可看出,这是一首带有再现的多段体乐曲。
  引子:一共由四小节组成,作曲家运用#f小调的调性以快速且带有倚音的顿音奏法描绘了侏儒的特点,即身材矮小、腿脚短、步伐小但动作敏捷、非常活泼。最后结束音在主调的属音上结束,为下一个乐段A乐段的主音做准备(如谱例1)。
  A乐段:A乐段为整首乐曲的主题部分,是由四个乐句的方整式结构构成,主题材料单一,且音乐的旋律与引子的音乐材料基本相似,都带有倚音和顿音的演奏法,深刻表现侏儒的性格特点,A乐段中的开始到结束的调性统一,最后结束音用无解决的增三和弦(还原fa la dol)进入到下一个乐段(如谱例:2)。
  B乐段:是三句式规整型乐段,该乐段出现了新的材料,调性和节拍发生了变化,由6/8改换成8/9拍,调性以大小调的关系从#f小调转到A大调,同时属于并置型乐段,且旋律线变得悠长且具有歌唱性、清晰、流畅,音乐旋律隐含在上声部的最高音,这与A段运用倚音旋律与B段快速的音流间的交替的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谱例3)。
  此后,经过连接部又转为#f小调后,引子再现—A再现—B1是对之前的引子—A—B的一个重复变化,音乐的主题材料基本一样,陈述的内容也基本一样,从乐谱的调号可发现,调性有所变化,其中,在69小节到76小节的连接部由关系大小调的调性转为g小调,且小节数比前面连接部的小节数有所增加,使得乐段内容更加丰富,节拍也有所改变,该乐段的结束音在主调的属七和弦上终止(如谱例4)。
  C乐段:此乐段的音乐表现与A乐段的音乐表现感觉有相似之处,都以顿音的演奏法描绘侏儒动作灵活的特点,但音乐带来了新的材料,属于乐曲的展开部,作曲家发展出全新的乐思。在第84小节中左手的伴奏有明显的特点,保持在同一个音的伴奏型进行,这也是李斯特演奏技中最重要技法—轮指法,这种技巧法使得整首乐曲更具有形象性,音乐的表现力更强(如谱例:5)。
  D乐段:由C乐段的g小调又回到了乐曲的主调#f小调,它是C乐段中引申出来的一个乐段,材料一样,刚开始的低音部在主调的属音的连续音,以轮指的奏法进行(如谱例6)。
  随后,B2乐段的再现出现,与B和B1乐段的音乐材料一样,陈述的内容也一样,就是在调性上又一次发生改变,与D乐段的#f小调以同主音的关系转到#F大调上,并且一直保持这调性结束全曲。
  在李斯特的这首钢琴作品中,调性和节拍的转变,呈现出不稳定性,和声转调的近关系调性运用的特点,反映了他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戏剧表现力。
  三、结语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无论是从节奏、旋律和音色来讲不再延续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追求情感自由奔放,个人思想情感强调这浓厚的蕴意,作曲家们的创作手法倾向于幻想和夸张的表现,音乐素材对描绘大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民间民族的艺术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体现出不同作曲家追求个性的特征和爱国精神,在研究的内容中即可深入体会到来自匈牙利国家的李斯特作品中都具有浓厚的乡间风情。
  总之,这位著名的作曲家——李斯特,他把钢琴音乐推向了鼎盛阶段,最重要的是采用了“标题音乐”,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參考文献
  [1]鲁宁,吕岩,雪妮.钢琴名作赏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小静.钢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吴祁蓉(1989—),女,广东省珠海市,本科,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