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谈研学旅行与乡村教育振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4月15日,“教育助力五峰长乐坪乡村振兴”项目成功启动,该项目包括K9教育(幼儿园至9年级教育)项目、高端培训及研学旅行项目、民宿康养项目三大主题。其中K9教育项目属于公益托管性质,通过发展教育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项目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新思路、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打造城乡“命运共同体”。
  在此,笔者想围绕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乡村教育振兴谈一点个人思考。
  研学旅行,是对现行教育形态的革新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随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研学旅行成了广大学生的必修课。这意味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是对当前教育形态的革新。
  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精准突围。
  “四重四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普遍弊端,即:重知识、轻乐趣;重结果、轻过程;重权威、轻反思;重学习、轻生活,硬是将考试等同于学习,将分数解读为能力,学习成绩好成为最大的、或者说唯一的追求。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教育要改革,要创新。研学旅行,就是对现行教育形态的有力革新。研学旅行這一开放的课堂,除了致力于知行合一,更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及生活教育;教学场地不再局限于教室,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餐厅、酒店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场所。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相比于传统教育教学,研学旅行突出了学生个体体验,更有利于从内心深处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学生价值观和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建构,这是研学旅行更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期待并相信,研学旅行逐步成熟,是教育突破应试壁垒,人们挣脱“唯分数”心灵魔咒的一剂良药,是一次对应试教育的精准突围。
  研学旅行是孩子们在神州大地上的选课走班。
  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实现课程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学生组队走向各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体验生活,传承传统文化,探寻先贤的足迹,在“游”“学”“研”的研学途中,接触到一段段丰富的历史,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真实故事,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代人的奋斗中获得启示;突破学科、突破教材、突破课堂的一次次亲历实践,促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恩生活,体验成长。
  研学活动中,有许多的课程使学生的自律、自理等意识和能力获得很好的锻炼。比如,每天安排同学轮流“当家”,做好研学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吃、住、行、游、学、研的全程参与,锻炼自律能力,培育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冷静处置突发事件。行走的课堂最美丽,知行合一,游学兼得,这样的课堂为教育改革迸射出一缕亮光!
  研学旅行是师资结构多元融合的有效举措。
  研学旅行是一项具身学习,不仅关乎头脑,更关乎机体、心理和思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多元融合的教师队伍围绕教育主题和教学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活动带领、分享引导和价值澄清等研究工作。研学旅行中,“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学以致用、生活即教育”等教育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师资水平和课程品质是评价研学旅行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为此,必须在师资培养和课程开发上下大力气,真抓实干,才能确保研学旅行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在特定时空和规则的维度上,导游、讲解员、警察、厨师……都成为了老师,“研学旅行导师”的需求突飞猛涨,让“能者为师”成为了可能。
  于是,师资补给有了新的尝试,打通校内与校外、教育者与非教育者之间的壁垒,开展培训让导游转岗研学辅导员,讲解员转岗导师,培养一批较高水准的研学从业人员,为学生的学习成长保驾护航。
  基地建设,为优质研学资源提供保障
  研学基地是研学旅行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之一。基地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五峰长乐坪镇,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平均气温23℃。周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环抱,生态优越、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将这里打造成科普教育主题研学营地、足球集训基地,通过科技、艺术、体育和园艺将孩子与自然连接在一起。让学生走进不同的课堂,体验各具特色的旅行课程,在导师的带领下,在研学与旅行的过程中愉悦成长,迸发出对美好生活、美好祖国无限的热爱,让这种内在的力量在激发孩子感官的同时促进体格发育,了解更多科学知识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健康地、与环境协调一致地成长。
  天问集团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自2018年践行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到持续深化天问自主教育特色品牌,让城里的孩子获得亲近大自然与劳动教育新途径,在开展五峰乡村战略振兴的行动中,天问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在五峰打造高端培训基地、茶叶生产工艺及土家文化传承研学旅行等项目。这样一个区校托管模式的教育产业、研学营地一定会为把长乐坪打造为土家文化的精品小镇而凝心聚力。
  乡村振兴,从改变教育开始
  乡村振兴,从何入手?乡村教育振兴应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有情怀、懂教育、敢作为的“奋斗者”为之努力与奋斗。
  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深厚的教育情怀。爱祖国、爱家乡、爱教育、爱学生,教育人赤诚的“爱”与对世事的淡泊映射出拥有坚定理想信念、执着于教书育人、热爱乡村、淡泊名利的“奋斗者”形象。
  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懂教育并着力去改变乡村教育现状。坚守,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乡村教育要振兴,一在硬件建设,二在师资与课程。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课程的开设不是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大部分初高中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并不能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大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建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振兴乡村教育,需要敢于开拓、勇于担当。要改变乡村教育面貌,光凭蛮干显然不行,“等靠要”也不是佳途,需要的还是创新与开拓。长期以来,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农村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变革阻碍农村教育创新的落后观念,是对当前新农村教育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社稷之重,在于教育;教育之重,在于乡村。在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师资力量薄弱依旧困扰着乡村教育发展。我们期待并呼唤,教师队伍中涌现更多有情怀、懂教育、敢作为的“奋斗者”,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为振兴乡村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宜昌高新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王娜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