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体育锻炼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仍然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严重制约了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全面分析了几所高校学生课余锻炼的现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5;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4-0128-02
   在当今时代,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为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先决条件.然而,看似良好的局面之下,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我国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指标都比之前有所提高,发育状况越来越好,然而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指标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超重及肥胖的学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联合了其他几个部委共同呼吁各个有关部门支持学校的体育和卫生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然而,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仍然没有足够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很多学生进行锻炼没有正确的目的,而且缺乏科学健身的理念,且不能持之以恒.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发展.
  1 我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1.1 缺乏强身健体的意识
   通过对我国几所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大约30%的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强身健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大约20%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为了能够在参加锻炼的过程中增加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约20%的学生希望通过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锻炼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改善自己的身材.而为了缓解学业和精神上的压力才去参加锻炼的人数只占不到20%.此外,还有大约10%的学生之所以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就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大学体育课的考试或大学期间可能进行的各种体检.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中,目前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目的,并且正在有意识地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体质.换句话说,目前大多数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正确和健康的.然而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不少的学生或者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好,或者因为本人的性格原因,而把体育锻炼当做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并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学生并未树立起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1.2 缺乏持久的参与热情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中只有大约10%的人可以做到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而只有大约20%的学生每星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能够达到三到四次,每星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一两次的人则多达36%,剩下34%的学生则从来不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通过以上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根本无法做到持之以恒,导致越来越多学生的身体素质难以达标.
  1.3 参加锻炼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供学生选择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也越来越多.经过调查发现,大约30%的学生仍然坚持通过慢跑进行锻炼,慢跑既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或技巧,也不需要学习,只要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机能对体力进行分配就可以了,因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此外,选择健美操或者体育舞蹈的学生大约占40%.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将音乐、舞蹈、体操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人的美感与年轻学生的青春活力,并且兼具锻炼身材的功能,因而受到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欢迎.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心理已经基本成熟,具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对任何事物都有了自己的判断.因而其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的时候就会主动规避那些难度大、锻炼性不强或者其他有瑕疵的项目,而且一旦选择完成,即使不能持之以恒,也不会轻易再去尝试其他的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健美操与体育舞蹈受到更大程度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选择球类项目的学生只有不到20%,如羽毛球、篮球与足球等项目,选择这类运动的学生虽然总体比例并不占优,但选择球类运动的学生往往是出于爱好,因而其稳定性是无可比拟的.最后,选择其它项目的学生只占总体比例的5%左右.
  1.4 参加体育社团的热情还有待提高
   所谓的体育社团,就是指由本校学生自发组织的,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或活动内容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一般来说,体育社团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成员的数量较为稳定.一般情况下,组成体育社团的学生都是对于体育锻炼或者某种体育项目具有一定参与热情的,因而不会轻易退出.其次,体育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必须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认可.第三,社团成员必须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社团内部的运动目标与运动项目必须相对稳定.第四,学校的体育社团必须有成员共同制定并履行的规章制度.最后,体育社团必须是非营利的.除此之外,高校的体育社团还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中体育社团的建设工作还有待加强.除了以篮球、足球、健美操等集体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社团以外,以羽毛球等个人项目为主的社团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自发进行.由于缺乏社團的组织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学生能否长期坚持只能依靠自觉.
  1.5 缺少良好的场地和师资环境
   在我国的很多高校,用于体育锻炼的场地仍然处于缺乏状态.在各种体育锻炼场所中,游泳馆、练功房、网球场等专业性较强的体育锻炼场所尤其缺乏.首先,缺乏相关的体育锻炼场地,就导致学生能够选择的锻炼项目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其次,大学内部的专业体育场馆都属于学校,很多只在用于相关体育项目教学的时候才会开放,课余时间不对外开放,而不进行相关项目学习的学生就无法在场馆内进行锻炼.一些严重受到场地制约的项目如游泳等就根本无法随时进行.第三,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其参加的体育锻炼并不科学,很多都是只进行过简单的训练,甚至根本没有训练.   2 提升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建议
  2.1 使学生树立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在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大宣传体育锻炼的力度,使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的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使学生真正明白,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关系到目前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今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保障之后的健康生活.在加强学生课余锻炼的工作中,切忌过多的强制要求,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过犹不及的效果.要通过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将学生由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参与,并通过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
  2.2 持续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在参加锻炼的学生中,很多学生都属于“三分钟热情”,无法做到坚持不懈,或者虽然经常参加锻炼,但却不断在不同的锻炼项目中换来换去.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时也是热情高涨的,但在持续的锻炼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虽然锻炼却不得其法,长此以往就不得不放弃,或转而进行其他项目.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就要让那些能够长期坚持锻炼的学生对其他人进行劝导和帮助,坚定其长期坚持下去的决心,其次还要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之在锻炼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乐趣,真正享受这一过程.而且学生和老师经常一起参加锻炼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最后,还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诱导和启发作用.
  2.3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工作
   在督促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志同道合的学生建立体育社团,并对这些社团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从而真正发挥校园体育社团对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没有建立体育社团的领域,只要该体育项目在学校内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学校就可以通过学生会来组织建立相关社团,并通过社团对从事相关项目锻炼的学生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此外,学校必须对已经建立的体育社团进行实时监控.针对因为人数不足或其他原因而解散的体育社团,学校和教师必须了解其解散的的具体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处置意见.对于仍然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社团,应该尽量给予保留,保障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有一个共同交流与锻炼的平台.对于一些确实无法维持的社团,可以果断解散.在进行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各个不同项目的社团也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在场馆等信息方面做到信息共享.
  2.4 建设更加优秀的锻炼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其次,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体育场馆,学校不仅可以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在财力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当地拥有同类场馆的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每一名参加锻炼的学生能够有场地可以使用.最后,针对目前很多学生参加锻炼却不得其法的情况,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将更加科学的锻炼方法灌输给学生,保障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 总结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来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增加自身体质、加强相互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也比较高.然而,在我国的各个高校之中,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还存在目的不明确、场馆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的問题,对此,本文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鹏,董乙锋,邬佳颖.南昌大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3):152+154.
  〔2〕钟勇,王文蕾,信晓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国内四所高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176-1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