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举国体制的时代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体制也需要追随时代的步伐,举国体制是在建国初期提出来的,而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举国体制到底适不适合当前的发展?本文采用比较的视角,通过对当今与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做以分析,展示举国体制的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举国体制,更符合当今我国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举国体制;时代性;分析
  前言
  举国体制是指我国以奥运会为最高水平的国际竞技体育赛事的突出表现,随着中国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工作重心也随之改变,中共十四大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举国体制到底有什么新的举措?适不适合在如今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光发热?笔者通过对时代的分析,更直观的剖析和权衡举国体制,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举国体制更好的为我国体育事业做贡献。
  一 举国体制的发展研究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体育发展
  计划经济,也称为指令经济,是一个规划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的经济系统。在1951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专门从事竞技体育的体育工作大队,1952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同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创建了中央体训班,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为国家争取荣誉。”我国在这一年还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在1965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优秀运动队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体育训练系统,1980年,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提高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有利于我国竞技水平的提升,综合国力的提高。在198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做以规划,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体育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是利用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的经济体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生存需求,便会提升自身的娱乐需求,中国的首部《体育法》于1995年获得通过,表明目前中国的体育人口占统计7 - 70岁总人口的33.9%,60.7%的城市居民以各种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参与健身活动,为了提高国民体质,对青年和儿童提出要求,提倡每天做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健身方法。北京奥运会后,国务院把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逐步把我国的重点转向群众体育,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来。
  二 举国体制的局限
  (一)人才粗放
  培养一个运动员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网络上的一篇《陷阱》文章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总局每年从30亿元人民币跃升至50亿元用于体育事业。而这些钱能够建多少座希望小学,同时运动员中只有及个别的人能走上体育巅峰,其他的人在训练队更多的是陪练。
  (二)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这一物种;或是描述群体中的"人"的个体,任何职业都要发挥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国的运动员从小就被选拔到国家队做大强度的训练,使得职业化年龄普遍低于其他国家,他们的童年没有娱乐,有的只是各种训练场馆。
  (三)运动员退役和在就业难以解决
  举国体制的实施下,运动员们背负的重任就是争金夺银,为国家争光,奥运冠军毕竟也只是少数人,大部分的人最终还是要面对社会的洗礼,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处于一种畸形的状态,训练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文化课相对落后一些,面对逢进必考的政策,他们难以应对,从而与社会脱节。针对问题,体教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体育人才难以流动
  教练员、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均按行政区划分统一管理,人才流动困难。比如冰壶世锦赛冠军周妍,在向组织申请退役后却受到指责,因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这种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将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不能很好的运作。
  三 以比较的视角解析举国体制
  (一)背景不同
  从建国到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体制,2007 年胡科、金育强在《试论体育举国体制改革》中提出了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认为举国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承担全部的经费支持。
  随着世界竞技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升级,竞技体育需要投入更大的财力做以支撑,才能良好运行,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我们可以拓宽资金渠道,由社会,个人来承担,减轻政府的压力。
  (二)侧重点不同
  计划经济下举国体制更多的是提升国家凝聚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体育的政治功能,满足我们对于金牌的渴求,而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熊晓正说:举国体制使大量资源集中发展优势项目后,强势项目成为中国的奥运会奖牌数继续攀升的“瓶颈”,优势项目的金牌潜力几乎被挖掘殆尽,即使再优秀也没办法扩大中国奖牌的“容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提倡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来,发展群众体育,带动全民健身,举国体制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唯一问题是群众性差了一点。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侧重点的转变要求我们的举国体制做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制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胡科,金育强.试论体育举国体制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6) : 10 - 14.
  [2]肖梅,张毅.競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文化解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4):46
  [3]宋继新.发展职业体育:完善举国体制战略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5(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