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厚植乡土文明之根拨动人文底蕴之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充分挖掘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合教育教学,通过打造人文生命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传承乡土文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家国情怀。
  【关键词】乡土文化;立德树人;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82-02
  一、濮阳优秀文化资源的依托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课程的源,德育课程是乡土文化的根。有根,乡土文化才能发展壮大;溯源,德育课程才能得到滋养。濮阳区域文化资源具有5000多年的发展史。主要包括中华龙乡的“龙文化”,南乐县仓颉陵为代表的“字文化遗址”;清丰县张清丰为代表的“孝文化”;濮阳东北庄传统民间杂技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的“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台前县“将军渡”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李连成、李文祥、李全芳“三李”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濮阳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和历史典故。如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抗击安史之乱的南霁云、全国道德模范人物陈九等。历史典故有大义灭亲、退避三舍、桑间濮上、名正言顺、坐怀不乱、立木为信等,逐渐积淀了“孝亲爱国、廉洁奉公、团结抗战、诚信重礼、耕读传家、淡泊名利、守土敬业、改革创新、奉献社会”的重要文化内涵。
  二、打造生命课堂,彰显人文追求
  课堂是学生生命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把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风土人情渗透到课堂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一)利用导课环节,使乡土文化走进学生的
  视野
  历史就在身边,历史触手可及。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时,首先有感情地讲述“立木为信”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讲解后,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诚信比金子还重要;有的说,商鞅讲诚信,他的命令就好执行;有的说,诚信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有的说,诚信是一种美德……接着继续追问,商鞅其实他不姓商,原名叫公孙鞅,又叫卫鞅,是因为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卫国就是今天我们濮阳这块土地,所以说商鞅就是我们家乡的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这样运用乡土文化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起到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开展探究活动,使乡土文化生根于学生的内心
  历史认识的过程实质是求真、求实的过程。在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精选史料,展开探究活动。如公元1005年1月,宋与辽签订盟约:辽撤兵,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这一事件。对北宋来说“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和约。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的辽宋边境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为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一探究性思辨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對乡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全面而客观地认识。
  (三)课堂小结升华学生的乡土情感
  好的课堂不仅有虎头、猪肚,还要有豹尾,好的结尾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升华情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课时,学生学习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吃苦、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们的身边再次重现,形成了“吃亏奉献、务实创新,坚守信念、淡泊名利,忠诚履职、爱岗敬业”的濮阳“三李”精神。
  (四)开放的作业,增添人文底蕴
  在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后,可以展示图片《唐兀公碑》据说濮阳县柳屯、鲁河二乡的杨十八郎、西杨、南杨三村杨姓先祖就是党项族的唐兀台,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样就激起了部分学生,特别是杨姓学生的好奇心,去主动了解相关知识。这种开放性作业的设置使学生既感受到元朝民族融合的事实,也能认识到唐兀台为官清正,忠厚耿直,兴利除弊的品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知,领悟到历史学科的魅力。
  三、开展研学等多种形式活动,触摸乡土历史
  以往,教材是教师的世界;未来,世界是学生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找课堂,跳出课本,找资源,变封闭式学习为开放式学习,变结论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放大“活学”的功效,走向“乐学”的境界,使学生自觉热爱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明、把对家乡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情。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叙述了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内容。讲述了日本发动侵华事变,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等野蛮罪行以及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的史实。虽然教材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对日本法西斯的憎恨以及面向未来,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但是,濮阳乡土文化是濮阳学生生命发展的“根”。如果能组织学生到清丰单拐去参观抗日革命旧址,观看抗日纪念馆中的历史遗存,特别是自己家乡遭受日本残暴的一幅幅图片和身边一幕幕抗战的场景,更能增强家乡受辱的悲愤、激励同学用自己的行动,去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拓展课堂空间,举办濮阳乡土文化专题报告、濮阳历史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我心中的濮阳征文、濮阳名人故事、历史典故演讲、黑板报、手抄报的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