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数学实际问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如何利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健全学生的认知架构,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在笔者看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认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自信。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际答题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46-01
  引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教材,对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帮助。小学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学习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的各种有趣的数学知识,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以饱满的心态面对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自信。在笔者看来,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制定有效的学生解决问题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技巧
  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学会正确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题的实际技巧,使学生学会适应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积极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建立生活信心,在生活中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能释放自己的天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解决者、实践创新者。”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这种学习欲望尤为强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希望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善于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适当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解题意识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意识尤为重要。例如在人教版《认识分数》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意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一个整体,这个可以看作是自然数“1”,将物体分成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可以分成三份,也可以分成五份,那么每个部分物体占到整体物体的1/3和1/5,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事物给学生举例,这样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確的学习意识,而学生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解,也会树立正确的解题意识,其解题能力也会在无形中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解题意识,除了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在于班级的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必须强化和完善教学策略,也就是促进学生端正教学态度,在日常学习之余,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数学问题,增强和健全学生的数学解题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人教版教材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不能健全学生的数学认知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效率较低。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面临来自学生的严峻考验,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与数学知识的难度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养成自主思考、自我探究的良好习惯,不会独立思考数学问题,习惯对数学知识机械性的记忆,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教师就要充分挖掘人教版数学教材内容,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克服机械的记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要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全面健全学生的数学认知模式,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素材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既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健全,也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邰宝红.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养成教育[N]. 发展导报,2018-11-13(018).
  [2]李涵.新加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29):56-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7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