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故事引导英语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6年9月13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括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在启蒙教育阶段,我们常常通过听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讲故事丰富学生的词汇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通过读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事实上,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用故事,就能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索,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及历史发展产生主动深入探究的源动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讲好学科背后的故事,能够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巧用故事引入英语学习情境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一篇题为《他失去了胳膊,但仍在攀登》的文章,其讲述了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断臂求生的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对 “奥运精神”,“控制”飞机,“冒险”等核心生词不熟悉,学生捕捉文本信息受到干扰。因此,我采用了简笔画的教学方式,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再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词意就游刃有余。
  
  
   文中提到作者所写的书籍叫“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生死两难》)。显然,教师无法通过简笔画等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抽象的文字意义,而如果直译为在岩石和困境之间,又完全是望文生义,谬之千里。因此,我创设语境,举了下面的例子:Who will you save when your mother and wife both fall into the river? For many people, it’s 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当你的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会救谁?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学生听到这个例子,会心地笑了,理解了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英文表达,意思是“左右为难”。而笔者当时处于的危险境地,自然就是“生死两难”了。
   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引入了另一个约定俗成的短语once in a blue moon,让学生猜测它的意思,立刻引来众说纷纭。有说“超级月亮”的,有说“蓝月亮”的。我不失时机地拿出提前准备的“迷你”科普故事,来介绍这个俗语的发展演变过程。blue moon的本意是指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按照天文学家的说法,月亮不可能是蓝色的,是千载难逢的天象。而事实证明,如果天空聚积了大量的灰尘,在灰尘的衬托下,月亮看上去完全可能是蓝色的。
   1883 年克雷克吐尔岛的火山爆发就曾一度使天上的月亮看上去湛蓝湛蓝的。1927 年的印度季风和 1951 年的加拿大森林大火也导致类似的天文景观出现。blue moon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 1528 年的一首无名诗。现代意义上的blue moon始见于 1821 年,其含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不再指“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很少/难得(但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了解学科背后的故事,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他们对语言的背景产生了研究欲望,对跨学科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课堂留白,我又给出两个英语短语,blue Monday(黑色礼拜一)和cry/ask for the moon(异想天开,想做做不到的事),请学生课后查查它们背后的故事。
   课堂上一阵猜测,一片笑声,一分收获。如果教师能够日积月累地给学生呈现电影里原汁原味类似用法的单句,并把电影里出现的单句放给学生看,那么不仅成功再现了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真实场景,还能使学生读懂故事传递的语言含义,夯实和拓展学科素养中的文化基础。透过故事,学生对知识背后的文化兴趣倍增,而兴趣又会带动学生主动探究更多的语言现象,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增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巧用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篇课文里,50岁的Robert Allen回忆,当广播里播出马丁·路德·金死讯的时候,他当时正和家人共进晚餐。读到这里,有的学生心中不仅产生疑问:谁是马丁·路德·金?
   我给学生讲了马丁·路德·金的故事,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猜测答案。而问题的答案最后恰好组合成一篇文章,就是马丁·路德·金的故事。
   透过文字,背景故事浮出水面。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1929-1968)是世界知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在20世纪50-60年代,他为争取美国黑人的社会权利及改善其社会地位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黑人领袖,他赢得了美国各阶层人民的尊重和爱戴,为世界所关注。1964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最著名的演讲是《我有一个梦想》。
   学科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一个闪光的人物和一段真实的历史。此时,我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另外几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让学生课后通过百度,熟记他们的英文名字,关注他们的故事。挖掘这些学科背后的故事无疑会鼓舞学生追随正面人物,维护正义,具备向真、向善、向美,关心爱他人,关心整个社会的责任担当。
   三、巧用故事传递生命真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介绍了《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危险的山》。讲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69岁无腿老人成功登顶珠峰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8844.43米,他用了43年》。1975年,26岁的夏伯渝第一次随队攀登珠峰。一名藏族队友背包掉下山崖,物资全失。夏伯渝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了他。那天,夏伯渝在零下35摄氏度高山缺氧的环境下睡着了。等睡醒后才发现,双脚严重冻伤。下山后,夏伯渝被截去了双脚。他不得不安装了假肢。每日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导致他再次截肢,还诱发了淋巴癌,但他并没有放弃梦想。2014年,65岁的夏伯渝再次来到珠峰脚下,但尼泊尔政府因为山难取消了当年所有的登峰计划。2015年,因为8.1级地震,登顶珠峰的梦想再次破灭。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尝试登顶珠峰,可就在他距离登顶只有94米时,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阻断了他的冲顶之路。为了5个向导的安全,他做出了放弃登顶的决定。2017年,他再次出发,终于在北京时间2018年10时41分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距离第一次来到珠峰,43年过去了。终于在海拔8844.43米处,夏伯渝登上他人生中的“最高峰”。
   69岁无腿老人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但是,生命是可贵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寻求平衡点?在讨论中,学生们需要批判质疑和理性思维,思考如何度过有质量、有价值的人生。
   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给登山者的建议。学生通过讨论,给登山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天气恶劣的季节登山;
   2.做好身体的准备,提前有计划地运动和有意识地锻炼体能;
   3.準备好应急物品,如发生意外需要的止血绷带;
   4.做好和外界的联络和沟通,掌握应变各种恶劣情况的基本常识;
   5.避免单独登山,和队友相互照应。
   ............
   学科背后的故事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打开了视野,认识了世界,思考了人生,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无声地渗透了智慧、历史、人文和哲学等知识,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