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行道是现代城市步行交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回顾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的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总结该领域的总体发展趋势,对不同时期的人行道评价指标进行论述和分析。研究表明,人行道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是:评价指标的考虑更加全面,指标的确定更加以行人为本,并且评价方法更加的综合和合理。最后指出,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更加的深化,即在人文关怀方面应该加重考虑。
  关键词:步行交通;人行道服务水平;层次分析法;舒适性;安全性;观赏性
  步行交通是我国人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它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并且能有灵活的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衔接。但是因为个人交通工具的保有量急剧上升,步行交通的环境被压缩、其连通性被阻断。
  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对现状的人行道改善和改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能够反映现状人行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能够根据指标评价给出一些指导性交通组织改善意见。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反应了人们在步行交通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周围给行人带来的观赏性,同时也描述了行人在人行道上的交通流特性。
  1 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指标
  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行人通行能力研究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一些交通流特征来描述人行道的服务水平,通过研究这些交通流特征来对不同服务水平等级的范围。其中主要的代表学者是Fruin[1]。除此之外,该阶段的代表性结果还有HCM2000[2]和《交通工程手册》[3]等
  第二阶段(行人步行环境质量研究阶段)
  该阶段的评价指标综合了环境因素、交通流特征以及反应行人舒适度这三大类。主要以Crider[4]、Dixon[5]、Jaskiewicz[6]、Sarkr[7]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代表。
  第三阶段(行人行走安全感与舒适度研究阶段)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以FDOT(佛罗里达交通运输部)的系列成果为代表,另外Landis et al[8][9]]等对人行道等步行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2 评价指标选择
  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城市道路应该从车本位向人本思想过渡,即要构建步行友好型城市。因此人行道的评价指标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行人步行的交通流特性、安全性等,还应该考虑到整个人行道的人文关怀色彩。因此在原有的指标基础上我们应该增加一个人行道人文关怀度指标。
  因此论文将评价指标分为双层,第一层分为:行人通行能力指标(A)、步行安全性指标(B)、道路人文关怀度指标(C)三类。第二层指标在第一层的基础上细分为:对向人流压力(A1)、行人道自行车占用面积比(A2)、行人占地面积差额比(A3);机非分隔带形式安全系数(B1)、人行道连续性(B2)、人行道宽度安全系数(B3);夜间照明有效面積(C1)、盲道有效长度(C2)、墙壁艺术(C4)。
  3评价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第一层指标进行权重的标定:先构建第一层指标的判断矩阵,再用专家法对矩阵进行评价;然后采用特征值法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并且进行一致性检验。若通过则采用权重,反之则进行修正直至通过。
  对第二层大类别的分指标则采用熵值计算法,得到相应类别下分指标的的权重系数,即第一层每个类别的指标其分指标的权重总和为1,然后通过基础计算,得到每个类别指标的值,最后乘上相应的权重系数得到最后的评价值。其公式如下。
  (4-1)
  其中:
  :每个类别指标的权重;
  Wi:类别指标下的分指标;
  ai:分指标对应的权重。
  参考文献
  [1]FRUIN J J.Pedestrian Planning and Design[M].New York:Metropolitan Association of Urban Designers and Environmental Planners,1971.
  [2]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Highway Capacity Manual[M].Washington D.C.: 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
  [3]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编委会.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4]CRIDER L.Safe Ways to Schools Program[M].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8.
  [5]DIXON,LINDA B.Bicycle and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Standards for Congestion Management Systems[C].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1996.
  [6]JASKIEWICZ F.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Based on Trip Quality[C].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2000.
  [7]SARKAR S.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Comfort Requirement in Outdoor Pedestrian Spaces[C].TRB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Washington D.C.,1996.
  [8]LANDIS B W,VATTIKUTI V R,OTTENBERG R M,MCLEOD D S,GUTTENPLAN M.Modeling the Roadside Walking Environment: A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1,1773: 82-88.
  [9]LANDIS B W,PETRITSCH T A,MCLEOD H F,HUANG H F,GUTTENPLAN M.Video Simulation of Pedestrian Crossing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5,1920: 49-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