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论文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必要性,以地方戏曲为例,罗列了地方戏曲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措施。笔者通过本篇论文呼吁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起来。
  关键词: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已经“上下五千年”。在这上下五千年里,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才得以铸成如今的中华文明。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我们伟大的祖先凭着他们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
  我们的祖国民族文化光辉灿烂,传统音乐更是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多样,音乐种类丰富,有民歌、曲艺、戏曲等,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水,但是水没有味道,我们更爱喝饮料,可是饮料的制作也需要水,没有水,哪来的饮料?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过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只是现在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意义我们没有去发现和重视,我们需要一点时间让他们融入我们的生活。不要等有一天,水已干涸,我们只剩遗憾。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如今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苑金生老师在《历史的见证 文化的载体——介绍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艺术》一文中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深刻的解释。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518项,其中,民间音乐有72项,传统戏剧有92项,曲艺有46项,可见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比重。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的地方戏曲又开排练起来,并且在排练原有剧目的同时编排了很多新剧目,在不断地进行传承以及创新。比如严可老师在《探索柳琴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一文中提到:“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柳琴戏在艺术创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说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视,制定了相关政策,并且一些地方戏曲剧团享受财政拨款,这些措施都在促进着地方戏曲的发展。另外,严可老师还提到了柳琴戏在剧目方面,挖掘整理了原有剧目的同时,推出了诸多新剧目。原有剧目的复排是一种传承与保护,新剧目的推出使得柳琴戏,没有停滞不前,这是一种发展。
  可是现如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地方戏曲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戏曲形式后继乏人,没有稳定的演出队伍,且不受观众喜爱。以柳琴戏为例,柳琴戏有着相对稳定的专业演出队伍和较好的后备力量培养条件,但也面临发展的问题。就此问题,严可老师找出了三点问题,笔者从中引用两例。一是“柳琴戏总体产量偏小,缺乏内生发展动力。” 产量不够是头等问题,观众不会总是去看重复的剧目,剧目不更新,可能会失去很多原有观众,因此需要不断创作。二是“柳琴戏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柳琴戏的发展应该与相关产业结合,比如地方旅游业,在景区开发有关柳琴戏的体验式产品,让游客深入了解柳琴与柳琴戏,让柳琴戏成为当地的名片。其实不只是柳琴戏,其他地方戏曲形式也是一样,同样会受这些问题的制约,从而影响其发展。
  昆曲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昆曲如今的创新发展就做得很好,值得借鉴。类似于这种地方戏曲,一般是老年观众居多,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苏州昆剧团与白先勇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在苏州大学进行首演,又相继走入更多大学进行演出,大受欢迎!后又走出国门,到了美国进行巡演,掀起国内国外的“昆曲热”。在田牧笛老师的《“传统版”与“青春版”〈牡丹亭〉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白先勇在汤本的基础上对《牡丹亭》的二次创作:将其制作成符合现代舞台艺术要求和适应大众审美趣味的新型舞台剧。这种适应当下文化市场需要的创新形式已经获得了成功,其他地方戏曲也可以尝试借鉴,比如徽剧、扬剧、锡剧、柳琴戏等。
  当今社会,解决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如何能够让地方戏曲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当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接受程度更高,所以在地方戏曲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现代元素,甚至是相结合。如此创新能够收获更多的观众,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点,严可老师在《探索柳琴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一文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加大创新力度,突出地域特色。” 创新就是要融入现代生活,从而扩大地方戏曲的受众范围。另外,严可老师还提出:“应以现代审美进行包装,在舞美、服装、音效等方面下功夫。”现在很多演出,都着重打造舞美、灯光、音效,尤其是一些大型实景演出,效果的确非常震撼,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所以在舞美、灯光、音效方面,地方戏曲的确可以借鉴。
  其次,地方戏曲也应该学习昆曲“走进校园”的方法,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大学校园的成功,打破了年轻人难以接受地方戏曲的惯例。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素质也相对较高,普遍接受能力也很快,因此大学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另外,如果能将地方戏曲列入高校素质教育中,就更有利于中国地方戏曲的发展。
  最后,可以利用电视剧来宣传。许多电视剧都在植入广告,并且效果都不错。最近有一个电视剧《都挺好》,里面多处背景音乐都是苏州评弹,并且每一段开始都会有字幕做个大体介绍,追剧的人如果有兴趣就会去了解一下,原来这就是苏州评弹。其实现在追剧的人不在少数,利用电视剧来扩大宣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中国过去,也承载着中国的未来。这些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它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苑金生. 历史的见证 文化的载体——介绍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雕艺术[J]. 石材, 2007(3):40-45.
  [2]严可.探索柳琴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N].光明日报,2017年9月13日第12版.
  [3]田牧笛. "传统版"与 "青春版"牡丹亭比较研究[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5月20日第37卷第5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