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情境性顺从行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教师对幼儿气质类型方面认识的建议
  有些教育者忽视或者认错幼儿的气质类型,想当然的进行教育,结果不甚理想,因此首先要对幼儿的气质类型有着准确的定位。有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经验,习惯的给幼儿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磨娘精”,用来形容磨蹭的孩子,同时很多教师会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易养型,但是本研究可以证明,易养型孩子不一定就完全按照成人的指示走,而难养型孩子也不一定永远背离成人的意愿,易养型孩子有着自己的观点,会为自己的利益辩解;启动缓慢型的孩子就明显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对幼儿进行所谓“标签”的确定是否都能准确的定位幼儿的气质类型呢?气质类型是否向得分一样能够分出高低呢?答案都是否定的,确定幼儿的气质类型需要有对幼儿充分的理解,包括其一日常规作息是否规律、情绪是否积极、活动量等等维度。教师在幼儿园可能只看到幼儿的某一些行为现象,没法窥视到幼儿完整的行为特点,同时更不能准确的推断出行为背后的作用因素,因此这样单纯的因为现象就推断出来的气质类型是不客观的。所以,在这里笔者建议教师尽可能的加强与幼儿家庭之间的连接,了解幼儿看护者的类型,从而能够有所依据的对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判断。
  二、教师对幼儿顺从行为观念的建议
  有些教师喜欢听话的、顺从的孩子,认为听话顺从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有些教师喜欢淘气的、好动的孩子,认为小时候淘气的孩子长大了就一定聪明,容易成功。相对的有些不听话的孩子会因为教师的喜好不同得到不同的对待。然而顺从的背后是否就是真的体现出孩子发展的“好”呢?笔者认为这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孩子的顺从行为与其看护者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如果看护者一直都是专制型,孩子是迫于权威才习惯了顺从,那么这种顺从就是没主见的,渐渐幼儿独立思考、勇于挑战的能力會受到钳制。而如果幼儿的顺从行为是主动的,与内需一致的,那么这种顺从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对于顺从行为,不顺从行为中的反抗行为以及消极顺从行为是幼儿孩子不愿意背离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做出的消极对应,这显示了孩子没有很好的掌握应对指令的有效方法,而有效积极的不顺从行为如自我辩解,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孩子认知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程度,能够自我辩解证明幼儿在语言表达,自我认知方面有了进步。因此,教师不能单纯的认为某种顺从或不顺从就是积极或者消极的,应客观的对孩子的行为原因进行思考,与其沟通,帮助其进步。
  三、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顺从行为的教育策略
  气质没有高低之分,每种类型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而不同气质类型所表现的顺从行为也有着一些不同。
  难养型以及中间偏难养型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由于父母的过多关注其智商指数高于其他类型,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最好采取顺应性教育方法,而绝非权威、专制型教育方法,难养型对于内需十分敏感,当内需与外界要求有冲突时,消极不顺从行为会增加,等到心平气和的时候冷静地妥善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处理。但是如果孩子有明显的过分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故意忽视的方法来处理,如果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一定要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因此当发现其情绪出现异常时应尽快的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协商解决。
  易养型幼儿的内需容易与外界需求一致,因此适应较快,情绪又比较温和,心境比较积极,看到生人会经常微笑,也比较容易接触新事物。对于这类幼儿,其顺从行为以主动顺从为主,所以不需要家长过多的干涉,但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相对多一些,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多多关注行为动向,以免发生意外。
  启动缓慢型幼儿对新刺激的反应不强烈,但是常常回避反应,是一种消极的回避反应,而且活动水平比较低,比较安静,一定要反复接触以后才会慢慢适应。常常表现的很顺从,但是内心并不一定如此,即使有时自己都没有发现。启动缓慢型的幼儿进入新环境容易焦虑、性急。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给予充分的时间,使其与环境慢慢的融合。
  中间偏易养型所占比例最高,这类幼儿的主动顺从和自我辩解行为较多,这表明其适应能力较好,能够与环境尽快的结合,当内需与外界要求不同时,偏向于自我辩解的有效的不顺从解决方式。所以当此类幼儿与教育者进行辩解时,教育者应心平气和的、平等的与其交流,有理有据的进行协商,最后达到共识。万不可采用权威和专制的方法进行交涉,也不能无视幼儿的语言,以免对其情绪造成消极影响。
  综合言之,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气质特点,而每种气质类型顺从的方式也有着一些不同,只有对其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做到因材施教。
  不足:
  (一) 样本量小,所以不能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气质类型5岁幼儿的分布。
  (二) 情境的设计不够合理,有待优化。对于情境一,易养型与难养型幼儿对收活动区常规的遵守较好,即使不愿意也不会表现出来,有时为了讨好教师会做出并非自愿顺从的被动顺从行为,笔者并没有事先发现这点,因此在记录时忽视了这些表现的存在,影响了情境结果。而情境三中,由于使用设想的糖果并不是每个孩子爱吃的事物,因此有的幼儿表现出“无所谓”、“我家里有,让给他”类似这样的表现,从而影响了顺从行为的判断。
  (三) 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幼儿在心里可能对陌生的笔者存在害怕、畏惧或者讨好的心理,表现为违心的自愿顺从,没能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甚至在被测过程中会出现与平常行为相反的表现,笔者不易察觉,从而影响结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