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的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是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我省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转型发展,以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应当具备厚重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一定的行业知识,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较好的文化交际素质,还要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结合河北区域经济资源与京津地区资源优势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样既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促进区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同时,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京张联合申奥的成功,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和推动,这就扩大了对高素质、国际化涉外人才的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河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外语人才,而单纯的英语专业学生明显不能胜任这些任务,对具有跨专业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需求日益突出。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的新契机。
  协同发展,教育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人才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河北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类研讨会的官方用语,到国际贸易洽谈和商贸合同的书面撰写,以及在涉外企业或跨国公司实际工作中,英语已成为必要的工作需要及人际交流工具。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建,河北省将会更加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与不同国家和地区更加频繁地交流互动。这对于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外贸、旅游、教育、体育、文化等行业和部门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对英语特色人才的吸纳和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高素质、高技能的英语特色复合型人才在涉外企业和跨国合作中的需求日趋迫切,而单纯的英语专业学生明显不能胜任这些任务,“英语+商务”“英语+翻译”“英语+文化”“英语+体育”“英语+法律”等跨专业服务型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研究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我省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在于“复合型”“应用型”,需要“外语十专业”方向的外语人才。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的培养就是遵循了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只是过去那种“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等相关或相近学科结合,而是需要“英语与其它学科,如旅游、酒店、法律、管理、翻译、体育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宽基础,多方向。“宽基础”是指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其内容并不特别对应某个职业岗位,而是综合了国际交际应用型职业所需求的通识知识和技能。“宽基础”阶段的人才培养,也体现了相关职业岗位群所需求的文化培养、专业知识输入和相关技能训练,具有较宽的专业面。“多方向”主要是指将语言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比如运用在涉外旅游、酒店、商务、体育、翻译、教育等众多部门,从事语言交际、业务和管理工作。具有多学科知识储备和扎实的语言专业基础,可以为不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能力,促应用。英语特色应用型人才侧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其能力构成主要包括:知识储备、技能训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储备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和中西方社会知识;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语境能力的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跨文化服务和跨文化创造能力等。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决心;培养其在工作中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忍耐力、吃苦精神和抗打击能力;培养学生宽广的胸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与周围群体和环境和谐相处,不偏执、不盲从,有创新思维;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才能切实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职场竞争力,使他们在茫茫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能力的应用有益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加强河北地区的高校外语教育,培养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不仅可以扩大本地引进外资,促进对外交流,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应用型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指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河北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相适应。高校要密切关注河北的地方经济特色和经济发展规划及目标,把握高校应用型英语特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培养能够受到当地市场、企业所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引导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的实施。具体来讲,高校外语专业要加强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坚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英语专业特色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同时具备过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行业服务能力,毕业后能够成为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英语特色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之外,还需具备与未来职业岗位有关的专业技能。英语只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或者国际合作交流所需要的一个工具,它需要和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才有实际应用价值,要统筹规划、协同发展。第一,建立适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的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搞好“三个对接”,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教育培养评价标准与企業质量标准的对接。要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紧贴岗位设置课程,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面向社会开放,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要面向课程教学开放,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要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经验,把握行业发展趋势,顺应区域经济需求。第二,构建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学团队。适应服务型英语特色人才的培养,英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还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充实自身。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需要“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是指从校外、国外引进人才,“走出去”是指各高校立足实际,采用外语学院和政法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旅游学院等合作的模式对本校英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实现语言型教师向行业型教师的转型。高校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积极推动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学习并强化实践能力。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及社会中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第三,建立高质高效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多处于发展时期,资金少、技术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大多都未能形成完善高效的实训基地体系。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基地。这既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又有助予高校专业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变化趋势,有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便于引导学生实现与职场零障碍对接。
  (三)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突出英语专业应用型办学特色。高校要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从学科型教育转变为应用型教育,构建系统的应用型外语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教育的满意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行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导向,加快人才创新,由语言技能型人才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化,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指导工作,以期实现英语特色人才培养的高质化和应用效益,积极主动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大局。
  课题项目:本文为廊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华北科技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成霞(1980--),女,河北省华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