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做“立德树人”的有效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党的十八会议上,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立德树人”也成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教育形势,学生多样的成长环境、个性心理的差异等内外因素,如何做有效的、智慧的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想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浅谈“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工作的想法或思考。
  一、案例思考——如何做有效的教育
  (一)教育是唤醒和激发,而非惩戒和控制
  肖川在《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一书中曾提出:“教育是什么”的话题?我们依据什么将“教育”与操纵、惩戒、愚弄、欺骗、束缚、灌输、教唆等等区别开来,也就是说我们依据什么说我们在做的是“教育”,而非其他。此刻这个问题同样我再自问和思考。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他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要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树人、立人!对于小A,他的行为确实给日常教育带来很多的麻烦,牵扯了班主任很多时间和精力,理论上他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条件接受学校的惩罚决定。但似乎这不是教育而是简单的管理,因为管理就是追求有序,用班规、校规将学生的言行限制在规则的框架内,越出即是无序、违规,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对小A来说,越出“雷池”已经不是一次,接受惩罚亦非一次,可这样的管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不是应该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呢?事实证明用规则进行的约束并未起到激发学生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的动机,因此他们对于主动改正自身的问题并追求更合乎规则的行为的意识尚未形成。因此这次的处分及回家反省一周起到的效果是短暂的,但对这个孩子心灵的创伤是巨大的。在這一周他度过了一段紧张、焦虑、烦闷、无助的时光,或许有反思,但他更多的只是知道犯了错,但未必知道错在哪?未必知道怎么去改,为什么要改?我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学校教育,更不是有效的教育。何塞马蒂曾说教育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我们要做的是用宽容和仁爱之心去感化成长中的孩子,通过持续的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自觉转变行为,获得独立成长的力量,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修养、有作为的合格公民,因此我们的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是讲求方法和策略的,教育与管理、约束、控制、教唆等是有质的不同的。所以对于小A,每次出了问题第一时间送德育处、然后再根据情节严重给予不同层级的处分,他在处分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行为并未有所大的改变,这说明用校规、班规不断地控制和管理,并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需相互补位,求同存异
  马卡连柯曾说过:“哪里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哪里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主体,但在教育过程中是需要相互补位搭台的。科任教师必须密切配合班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和班任共同推进合理班规的执行。当好班任的教育助手,积极拥护班任的工作,维护班任的权威。但在特殊教育情境之下,科任也需要及时补位、补缺,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可以求同存异。在小A同学的教育问题上,我行为上、主观动机上是积极支持班主任和学校的决定的,因此我没有回复短信,我以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排遣了他的一点烦恼。后来作为一个科任我是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对话和教育,一个孩子犯了错,并非学习的权利都得剥夺,通过作业和练习,转移学生的情绪,避免对班任和学校产生仇恨的心理,给予他充实的生活,引导孩子发现在这个最好的年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做,让他觉得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么美好,引导孩子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多做有意义的、有趣的、美好的事情。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我采取了与班任不同的策略,尽管有暂时的不解和误会,但作为曾经的班主任我非常能理解班主任工作的不易,也能理解他想把班级带好的愿望,我相信有后续的沟通和孩子的变化,这暂时的误会很快会烟消云散。
  二、案列的延伸——学校有效德育的几点思考
  (一)家校合作互动教育。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父母成长的模式,以及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互动模式利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从遗传决定论的角度讲,人的脾气、秉性等都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家长的成长模式会对日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模式迁移运用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所以要做有效的教育,首要一点,了解其成长背景,多跟父母有交流,在此过程中家校合作,共同探讨有效教育,方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这叫追根溯源,从行为发生的根部去挖掘原因、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以求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让课堂绽放教育之花。当然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都给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挑战,课堂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因而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从教育权威走向平等教育,通过充满趣味的课堂,有意思、有情感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素养提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所以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用大段大段的道理来绑架学生的思想,而要努力创建德育课程,丰富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会自主管理、自我约束,感悟成长,感恩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素养和优良的品德。加强学科渗透,教师自觉承担教育的使命,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课堂、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三)做有魅力、有意思的教师。一个幽默的、有意思的老师在学生中的人气指数往往较高,与学生沟通、交流往往比较顺畅,他的教育往往简单而有效。亲其师、信其道,有时此道未必合理,但因为喜欢,即使简单的教育也能获得孩子的认可,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一个教师不仅有意思,更能主动学习,不断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摸索教育规律,不断增长教育知识,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方法,那教育效果会更加灿烂,会赢得学生持久的尊重和欣赏。如果再是个能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了解孩子们的喜好,理解孩子们看问题的角度,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教师,更适合做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的第一种存在形态是熏陶,作为发展中的孩子们,面对教师,一定会期盼“让岑寂的心灵,邂逅你的笑靥,在你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因此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有魅力、有智慧、有真诚笑容的好教师。
  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后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让我们用教育者的智慧教学生点亮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生活的自信和力量。
  (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  北京市海淀区  10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