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改进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是教师所需要终身探索的。相信教师在每堂课上都会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但提问是否精准有效却值得深思。本文先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上提问的不足之处,随后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改进
  引言:
  提问尽管是课堂上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环节,但它所起到的作用却是极大的。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直击教学的核心,令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还能够在一问一答中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在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尽管教师经常实施提问,但却常常是无效的提问,问题出在以下几方面。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普遍问题
  首先是过于随意的提问。在没有任何预设和目标的情况,盲目对学生进行提问,甚至于教师对于标准答案的把握也并不准确,于是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却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引导,白白浪费了时间。其次是问题的难度处于两个极端。简单的问题没有提出的必要,人人皆可给出答案,而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令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只会使教学陷入僵局。对于难度把控的不合理影响了提问的效果。最后是对提问时机以及提问对象的选择不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参与问答的机会有限,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改进建议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1]。
  (二)問题要有挑战性
  提问不是为了让学生不假思索的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体现出启发的作用。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这增强了问题的神秘性,也激活了学生的斗志。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必须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合理把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启发性。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设问“愚公下定决心移山,这下引出了好几个人物,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在《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回来后故事情节如何?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之归?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手脚架,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善结合。
  (三)问题要有新颖性
  在很多情况下,提问是为了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瞬间集中起来。但显然,枯燥无味的提问是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教师必须注重问题的新颖性,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2]。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四)问题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歌颂今天的哪种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三、结语
  总之,对于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探索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教师要始终以学习的态度,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不断对提问的策略进行完善。现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提问还有许多漏洞,相信只要反思总结,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加入一些新的提问元素,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翘楚.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改进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1):181.
  [2]丁正艳.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 2014(25):29-29.
  (镇雄县中屯镇平坝九年一贯制学校  云南镇雄  657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