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理论背景下酸碱盐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地位,也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的有效手段。面对酸、碱、盐这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广大初中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核心素养的理论思想,通过形成概念、归纳规律、绘制图示、实验对比等科学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物质分类、完善结构、认识转化、探究,从而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酸、碱、盐一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比以往更加注重对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广大教师也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酸、碱、盐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酸、碱、盐三类复杂的物质规律也成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良好教学素材。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化学核心素养的作为教学的基本理论,科学地展开教学环节,从“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等多方面对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价值。
  一、形成概念,引导分类
  想要清晰地掌握酸、碱、盐的反应规律,首先需要考虑各类物质的概念和分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宏微结合的教学视角,帮助学生实现酸、碱、盐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分类观,促进学生搭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酸碱盐的定义及分类”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微粒观和分类观,我在讲解了基础的概念之后,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酸、碱、盐溶液电离的教学视频,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酸、碱、盐电离后一般形成几部分?”文字概念的解读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但是展现在眼前生动的电离过程的视频能够给学生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学生很快总结出:“酸电离后形成H+和酸根离子,而且阳离子只有H+,碱电离后形成金属离子和OH-,而且阴离子只有OH-,盐电离的结果和酸碱有很大不同,一般电离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当学生自己总结出了酸、碱、盐物质电离的特点,其概念与分类的规范也便呼之欲出。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不同的角度进行物质的分类,KCl、K2SO4、KNO3电离都有K+,故统称为钾盐;Na2SO4、K2SO4、CuSO4电离都有SO42-,故统称为硫酸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意识到一类物质可能属于多种类族,要重点关注分类的原理和概念的界定。
  这样,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对酸、碱、盐的概念进行深化和总结,让学生能够从酸、碱、盐的物质组成特征入手,自我完成物质类别的区分和归纳,从而强化学生对酸、碱、盐物质概念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归纳规律,完善结构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学生能够学习到的化学物质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化学物质的知识体系呢?归纳规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采用类比、归纳等方法自主发现物质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核心素养中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观念合理推测,进一步帮助学生搭建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酸、碱的化学性质”和“酸碱指示剂”等相关知识点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我开展了一组分组实验。我事先准备好分别盛有2mL的盐酸、白醋、硫酸、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规范分别向盛有不同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然后,我让各组学生自行观察每个试管的反应现象,尝试讨论、总结小组的发现。很快,大部分小组都成功总结出:盛有盐酸、白醋、硫酸的试管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而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没有变化;盛有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为蓝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在学生成功总结出结论之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不同的酸碱溶液可以让指示剂发生相同的变化。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尝试用酸碱电离来解释这一问题:H2SO4(稀)=2H++SO42-;HCl(稀)=H++Cl-;NaOH=Na++OH-;Ca(OH)2=Ca2++2OH-,H+使石蕊溶液变红,OH-使石蕊溶液变蓝,酚酞溶液变红。
  通过在实验探究中寻找物质规律,找出物质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由点及面的推测相同结构物质的共通性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盐三类物质的通性,为学生日后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绘制图示,认识转化
  酸、碱、盐的反应关系纷繁复杂,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核心素养中的表征符号思维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酸、碱、盐之间物质反应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图示,帮助学生认识转化过程,理解转化途径,更好地梳理酸、碱、盐三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盐类物质中“碳酸钙(CaCO3)”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我采用了绘制图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段溶洞形成的视频,视频中溶洞顶部的石灰岩会在溶有二氧化碳(CO2)的水中缓慢溶解,而地面上溶有碳酸氢钙(Ca(HCO)3)的液体会在受热或压强发生变化时发生沉淀(碳酸钙CaCO3),从而形成溶洞中的石笋。就这样,学生们一边观看视频,我一边为学生们讲解溶洞中的发生的各种反应原理,在视频结束之后,我让学生通过绘制图示的方法,绘制出碳酸钙(CaCO3)与碳酸氢钙(NaHCO3)相互转化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条件,并在一旁写出反应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Ca(HCO)3?CaCO3↓+CO2↑+H2O),学生们纷纷表示绘制图示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整理,逐步让学生形成酸、碱、盐的物质反应关系,通过符号表征思维的锻炼引导学生们认识物质转化、理解物质转化、应用物质转化,从而让学生们在酸、碱、盐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四、实验对比,深度探究
  实验探究作为初中阶段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实验对比,深度探究酸、碱、盐等各类物质之间的性质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价值。
  例如,在讲授“浓硫酸”和“稀硫酸”的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洞悉浓硫酸和稀硫酸之间的性质差异,我指导学生展开了一组对比实验,帮助學生更好地探究并鉴别两者之间的差别。首先,我指导学生借助天平,分别取体积相同的浓硫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通过测量他们的密度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别。然后,我又让各组学生分别准备了两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向其中分别加入浓硫酸和稀硫酸,让学生用手感受两个烧杯之间的放热程度,从而探究浓硫酸和稀硫酸之间的差别。接着,我又演示了浓硫酸的脱水实验、钝化实验(3Fe+4H2SO4(浓)=Fe3O4+4SO2↑+4H2O)等,让学生更好地对比浓硫酸与稀硫酸在性质与反应现象上的差别。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将相同、相似或不同的两个物质放在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指导学生深度辨析物质关系,区分物质的特性和共性。
  总而言之,化学核心素养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最终归宿和理论指导方法,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等教学思想对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酸、碱、盐知识的过程中,要坚定地立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背景,以概念分类、归纳规律、绘制图示、实验对比等教学手段,层层剖析、弱化难度,使学生真正地将课堂所讲化为自身所学。
  (责任编辑  范娱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