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醉其芬馨,赏其神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沈曾植先生在《菌阁琐谈》中对李清照的评价是:“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词不仅有婉约的一面,即“芬馨”,还有“神骏”的一面。《念奴娇》正可谓是兼有芬馨与神骏之美的作品,因此,它在《漱玉词》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关键词:李清照 芬馨 神骏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李清照《念奴娇》
  女词人李清照一直被人们视为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然而,沈曾植先生在《菌阁琐谈》中对清照的评价是:“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他敏锐地发现,李清照不仅有婉约的一面,即“芬馨”,还有“神骏”的一面。这首《念奴娇》正可谓是兼有芬馨与神骏之美的作品。因此之故,它在《漱玉词》中展现出夺目的光彩,千百年来赢得无数读者的喜爱。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一起首韵三句交代地点和天气情况。庭院冷冷清清,细雨在下,斜风在吹,它们又增添了这份冷清,一重又一重的门都是紧紧关闭着的。冷的景融入了词人冷的情,“萧条”“斜风细雨”“须闭”为词作定下了感情基调。“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次韵二句是对前三句的承接与补充。寒食将近,柳枝袅娜,令人流连;春花娇艳,让人喜爱,可是天气却不佳,诸如游春之类的美事因此受阻。写柳,用“宠”,写花,用“娇”,写天气,用“恼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对于节候风物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反映出词人十分孤独寂寞。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评曰:“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的确,“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在运用拟人手法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神来之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接下来的这三句展现词人的活动:写诗,选用的韵脚是可供选择的字较少、较冷僻难押的“险韵”;饮酒,饮的是能够帮助词人消解宿酲的“扶头酒”。昔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有言:“诗酒趁年华”,女词人在诗与酒的陪伴之下,却感叹“别是闲滋味”,即自己拥有的是别样的寂寞情怀。这引起我们的疑惑,词人何以会有如此感叹?上片结拍“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即是对原因的解释——所思历念的人身在远方,心中有万千相思,无奈鸿雁不能为自己传递。这一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的心中有万恨千愁,即使调动飞过这里的所有鸿雁,请它们为“我”寄信,也不能把“我”的全部心事带到远方的人身边。若是这样理解,那么,这里李清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词人对远方的人感情深厚,内心深处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对他倾诉。“鸿雁”这一意象是经常出现在李清照词中的,如《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又如《声声慢》:“雁过也,正是旧时相识。”皆用以表达思念。从整体上看,这结拍二句是全词的关键点,是词心所在。正因为“万千心事难寄”,词人才会有上片“重门须闭”的动作,才会有下片“玉阑干慵倚”的行为,也才会有词尾“多少游春意”的心理。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过片换头承上启下,词的意脉相连。征鸿既然不能为自己传书,远方的人既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词人于是也就懒得再去凭栏仰望和等待了。在这乍暖还寒时候,生活内容实在乏善可陈,门帘因此常常是垂放着的。这三句与上片“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和“恼人天气”相照应,词作在章法上显示出对称和谐之美。“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原本想借睡梦来将思念的忧伤抛却,可梦醒矣,香消矣,被冷矣,只好起身。“慵倚”“被冷”“新梦觉”这些细节描写,处处都显示出孤独的词人因百无聊赖而忧愁深重。彭孙通在《金粟词话》中将“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这一句,与李清照代表作《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相提并论,曰:“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我们说这是李清照词作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在这首《念奴娇》中得到了集中展现,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词概》)的艺术境界。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词笔至此,一扫上文的阴郁,转为明丽。“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语出《世说新语》,词人拿过来写寒食前的节候,自然而贴切。李清照引用前人成句,“浑成脱化,如出诸己”(沈祥龙《论词随笔》)。这一句在内容上为词作增添了清新之美,同时又在结构上引出下句“多少游春意”。露水在枝叶间流动,梧桐在晨光中摇绿,一切都是这么清新而美好,怎么可以在这大好的春光中耽于忧愁呢?此时此景正宜于出门作一番美妙的游览啊!——终于,焕然一新的春景令词人豁然开怀,从长久以来因思念而产生的忧伤中解脱。“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煞拍紧承上面三句而来,等太阳渐高,水雾散尽,看看天气是否转为晴朗,以便安排春游事宜。这二韵的五句与上片及其前二韵的低沉情调截然不同,展现明朗而活泼的风貌。因此,以“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为分界线,我们可以将这首词分为前后两大部分。词作的情感脉络非常清晰,前半部分是沉郁的,后半部分是洒脱的,自然界的美景启迪词人从忧郁的情感世界中走了出来。前为抑,后为扬,波澜起伏。毛先舒《诗辨坻》卷四曰:“……尝论词贵开宕,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斯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著愁思,方不痴肥。李(清照)《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开拓,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对这首《念奴娇》鉴赏得非常精到,生活在清朝的毛先舒诚为李清照的异代知音。其实,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无论是雨时,还是晴时,词人的思念一直都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前面以低回哀伤表现,后面以豁达开阔表现。事实上,用豁达开阔来表现,更可见出词人的心事万千、思念刻骨。
  李清照的这首《念奴娇》,在《花草粹编》《古今词统》《林下词选》等词集中题作“春情”,它通过描写春天之景,表达思念之情。其写作时间,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年),这一年赵明诚起知莱州,李清照独处青州。我们不妨将它视作李清照的中期作品,比起其前期作品,词人的语言技巧、艺术手法、创作心态都更为成熟;比起其后期作品,在情感底蕴方面,它没有李清照因赵明诚的逝去而无法排遣的低回感伤。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一度生活十分美满。但不久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陷入北宋党争,被诬为“奸党”,清照受到牵连,不得在京城居住,于是她回到了原籍。不幸的是,在李清照重返汴京不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又在党争中被罢相,紧接着病卒。赵挺之的三个儿子也受到牵连,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近十年。在这段时间里,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俩在他们的归来堂中赌书斗茶、研制金石、写诗填词,夫妻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在赵明诚离开青州的归来堂到莱州做知州后,独自在家的李清照对他无比思念。这首《念奴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出来的。
  在艺术性方面,这首词娴熟地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词的前半部分,憂伤之情寓于冷清之景;词的后半部分,清新之景显开朗之情。总体而言,词作前一部分具有婉约芬馨之美,后一部分显示朗丽神骏之韵。全篇有伏有起,有张有弛,文情跌宕,笔势飞舞,语言纯净优雅,是能典型地代表易安风格的词作。所以,杨慎批点《草堂诗余》时,对李清照的这首《念奴娇》的评价是:“情景兼至,名媛中自是第一。”
  在对作品分析之后,我们仍应回到直觉欣赏,即斯宾诺莎之所谓“直觉智境”,一遍遍将词作吟咏,正如艾略特《探索》所言:“我们追求探索的尽头/是要达到我们原始的开头/而对它有初度的了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