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参与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这样才更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人人参与动手的学习氛围,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都起到极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在大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帮助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采取怎样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广大教学同仁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创设人人参与动手的学习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都还比较低,大都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知识的动机也大多来源于兴趣。因此,培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就是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动手中来。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课堂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忽略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整堂课都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学生处在一个紧张压抑的环境下,无法产生学习的欲望,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引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1]。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体验,并且引入适当的教学器材,让学生加入其中,一起动手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更轻松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动手训练,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二、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
  操作活动,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对知识进行认知的活动,选取合适的主题开展活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培养各项基础技能、增长认知的黄金时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开展数学主题的操作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2]。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训练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实训活动仅仅安排在课堂中,这样的观念使得动手能力的训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那么为了扩展学生更全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课余组织开展操作活动是相当必要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数学角,组织小组进行数学手抄报的绘制,通过绘制手抄报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美学设计素养。再比如,教师可以选定主题,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易得的材料建立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求在这些模型中体现一定的数学知识,并根据相关知识设计出一道应用习题,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对学生从思维到动手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小学数学中包含很多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也就是需要学生借助一些工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比如测量、绘图、统计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操作技能,需要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最终掌握操作步骤和流程,这对以后的实际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3]。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教师首先进行讲解和示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要求学生反复的练习,力求与教师提供的模型做到最像,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是很丰富的,想象力很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引导学生尝试独立操作,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在教学“相交和平行”内容时,当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行了以后,可以让他们动手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这时学生会先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向下移动直尺,再画出一条直线,可是当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以后就产生了疑虑“我画的这两条线是不是绝对的平行呢?”此时教师可以知道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左右是否相等,能做到丝毫不差,这时就有一些学生发现画出的两条线存在缺陷,可能会存在相交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在画线、移尺、再画的某个步骤上出现了问题,这时可以让学生用另外一个尺子规范,使得在移尺的时候能够沿着直线移动,运用这个技能以后,就能正确画出平行线,学生也学习掌握了新的操作技能。
  2.运用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达到了手脑并用,大脑中的创新区域得以激发,学生产生了探索创新的欲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学习体验,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表象,然后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操作中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法,思考特色的不一样的方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手拼接成长方形,也可以是三角形等等,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意识。
  结语
  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说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更深层的意义实际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实现转换的过程。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一动灵巧的双手,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达到在动手中思考、探索与创新的效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广大教学同仁还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学生综合能力的长远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梦辉.论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4):56.
  [2]黄荣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7(10):90.
  [3]田海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7(05):83.
  [4]王大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2):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