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长参与中小学教育过程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三观树立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涉及到三观的树立。所谓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而因为学校的教育现在明显偏重于知识传授,所以家长责无旁贷地需要承担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家长一定要参与进孩子的学习中去,家长尽量与学校教师配合,共同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能让家校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路线,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长参与 有效交流 配合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0-0015-01
  传统观念里,教育事业一直都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而教师则一直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许多人就是出于这种观念,所以家长一般都把自己孩子的教育这个重担全程放到了学校教师的身上。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明显有不少父母发现他们的任务陡然重了,很多原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完成的学习现在一定要家长参与了。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家长参与。
  1.家长参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观念上的无法转变
  近来,关于家长辅导尚在小学的孩子写作业的消息频传,许多父母都在调侃给孩子辅导作业就像是自己经历一次劫难。“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虽然只是网上流传的段子,但也确实是不少家庭正面临的日常。这种说法火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少父母的质疑,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原来应该是学校老师的任务却被划归到了自己身上,与此同时,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连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2)家校之间权责的定位模糊
  在传统观念里,家庭负责的是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与人相处;而学校则是负责知识传授,负责让孩子学会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可随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教育发展逐渐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让孩子记住知识,而往往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开展。从十几年前开始,孩子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难得放个暑假,父母却又是不断地给他们报辅导班的现象就屡见不鲜。
  (3)老师对家校群错误的使用方式
  根据调查,现在许多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取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主要途径是家校群里教师发布的信息。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因为个别老师太过武断地使用家校群的方式,过分看重知识和规矩的态度,让多数孩子甚至家长内心产生反感。调查过程中,许多家长都表示老师会直接把前一天晚上没有完成作业和第二天迟到的学生名单或照片直接发到班级群里。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家长督促孩子把作业写完、守好学校的规矩,但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人格养成方面造成了伤害。
  2.促进家长良性参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而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首要增强自身素质。家长首先要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教育也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改变对孩子教育采取简单粗暴或听之任之的错误做法。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修养,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还要进行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参与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2)学校要多创造家长参与机会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家长与学校之间接触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现在很多班级都会通过QQ、微信等平台建立一个家校群,从而在第一时间就能让家长得知自己孩子的表现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定时定期开家长会,而不仅局限于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学校也同样可以展开一些亲子活动,或者在展开一些大型活动的时候能够邀请家长们出席,如运动会、儿童节等。
  (3)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
  教师可以选择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家校群的途径告知家长,让家长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孩子每天到底是在学什么、到底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从而监督孩子在完成学习的积累上,能够拥有一些亲子时间和德育方面的学习。与此同时也避免一些家长因为对自己孩子功课了解不够而导致的辅导班泛滥的现象。
  3.后记
  现在不断推崇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绝对不可能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长更应该积极参与学校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学校也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孩子考的分数是多少,更应该认认真真地看到他们的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并把这些困惑和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只有家长真切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育人中来,才能够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对其做出针对性地培养与改正。
  参考文献
  [1]秦秀凤.网络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文化研究,2019(01)
  [2]刘田园.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价值初探[J].家庭教育,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5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