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融资工具,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征。从其诞生以来,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从资产证券化的利好商业银行经营和多度证券化的负面冲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将在学习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提出研究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当前新经济发展的态势下可能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 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3(a)-026-03
  隨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不断涌现。融资手段的更新迭代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工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起步较晚。我国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诞生于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颁布之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市场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资产证券化”一词被首次使用是在197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刘易斯·瑞尼尔引入该概念之后,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式进入金融视野.并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创新发展,无异于为全球金融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兴奋剂。
  要做到对资产证券化的深入且客观公正的研究,对于其本质内涵的认识是第一步。到底何为资产证券化?从其诞生以后,诸多学者和权威机构都对其进行了定义。被誉为“证券化之父”的美国耶鲁大学法博齐教授定义“资产证券化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具有共同性质的贷款、消费分期付款合同、租约、应收账款和其他不流动的资产包装成可以市场化的、具有投资性质的带息证券。”
  林志琦、唐旭(1987)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营放款的金融
  机构,把它们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有如抵抑放款或其他放款和应收账款,组合起来,作为抵押品。以此为依据,创造一种可在金融市场悄售的金融工具的行为。”吴翔江(2001)在其文章中指出:“资产证券化即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预计今后仍将保持稳定,再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并未实现达成一致,但是可以从他们的定义中,得出资产证券化的两个核心点:信用评级、风险隔离。资产证券化即通过将具有现金流收益的贷款或者其他债权型资产通过打包“真实出售”给SPV,通过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实现债权融资的一个过程。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和资本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资管新规的出台的背景下,银行非标业务受到了极大的管控,而资产证券化却处于监管的豁免名单,因此,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将是商业银行实现“非标转标”的重要通道。
  通过整理所读文献,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和研究机构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视角:资产证券化利好银行经营、过度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负面效应。下文将分别展开论述。
  1 资产证券化利好商业银行经营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在21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市场上整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任何体系的演变和制度的变革势必与满足特定的金融功能需求相关。而在金融创新背景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相关功能需求推动的。为何商业银行会选择此项业务?资产证券化满足了银行的哪些需求,在本部分笔者将展开论述。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利好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从利好融资环境角度看:林志琦、唐旭(1987)提到证券化为储蓄机构也带来了一些隐含的好处,如资产证券化减少了放款和资本的比例,企业通过二级交易市场募集的资金可以较为高效地投入新的放贷业务中。吴翔江(2001)认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从宏观层面上大大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资本运作的效率。效率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将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双方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二是为商业银行开拓了一条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张文强、赵会玉(2008)认为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资产,在具体实际操作中,经过资产资质合格评估与信用增级、真实出售、重组增值、管理牵制和持续的信息披露构成了六道防线。这六道防线对融资过程中风险的隔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伴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经济规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信用增级,极大地降低了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沈炳熙、马贱阳(2007)认为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的金融改革、创新、稳定和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促进银行流动性角度看:刘红霞、幸丽霞(2016)认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动机是实现监管资本的套利。而流动性充足是其盈利的重要保证。郭红玉、高磊(2018)提到,事实上,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盘活了其非流动资产,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张明、邹晓梅(2013)也提到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商业银行的传统贷出款项从放贷到收回往往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资产的流动性差。而银行的对外投资又需要资金,资金的期限错配使得银行的收益受到较大的影响。而资产证券化则通过将能在未来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转化为能迅速回笼的资金。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邹晓梅、张明(2015)在文章中提到资产证券化能够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周转率。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产周转率的影响机制反映了其增加资产流动性的功能。利用被打包基础资产中单个资产的异质性风险性质,极大地降低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敏感度,最终达到提高相关资产流动性的目的。高蓓、张明(2018)提到资产证券化对于利用市场力量处置不良资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良资产证券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有利于银行的经营。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资产证券化的带动下实现了良性循环,保持较好的流动性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信贷规模扩张的角度看:王志强.Hugh Thomas(2004)认为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两大历史任务:即流动性管理和资本管理。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是其经营的重要财务指标。在资本规模中又以信贷资本为主,所以扩大资本规模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目标。刘玄(2011)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得出结论:在资本金一定的情况下,长期内银行信贷扩张的关键是扩大银行体系之外对其的资金供给。而资产证券化手段则能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渠道。商业银行经由资产证券化将银行体系外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信贷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获得的资金为商业银行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降低风险的同时能够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增长。林志琦、唐旭(1987)提到资产证券化的基礎资产种类多样,为进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丰富的预计收回的现金流量。比如:汽车应收款、信用卡应收账款、以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放款而发行的债券等。
  2 过度资产证券化形成的负面效应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自然利弊共存。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众多学者主要研究的是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利益。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却将资产证券化推入深渊。耿军会、尹继志(2013)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一度妖魔化资产证券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不久的资产证券化就戛然而止。对于资产证券化也滋生了许多诟病。李佳、罗明铭(2015)提到资产证券化虽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也导致了金融的不稳定。
  理性观之,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由于大量信用等级较低的资产被组成基础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包装,打包出售给世界各个机构和个人。最终在人们的挤兑风潮中出现资金链危机,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陈忠阳、李丽君(2016)认为这便是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一种逆向选择现象。由于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得到了较大的利益,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规模放贷,缺失对银行贷款的风险监管。在原有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关系中,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贷款人,和未来还款额的收款人,其对贷出款项有较强的监管意识。邓暄豪(2018)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对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逆向选择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得出结论尽管在理论上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但是商业银行的动机扭曲反而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但是在资产证券化背景下,由于银行已将风险破产隔离,转嫁给投资者。导致商业银行对放贷放松要求。王元璋、涂晓兵(2011)认为只有当信贷资产的基础资产呈现出稳固性,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提升资本充足率才是较为理想的现实选择。
  另外在风险隔离方面也存在一定疑问。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通过自己兜底劣级债券的购买达到内部信用增级的目的。或者在实现“真实销售”时其实并未完全转移与基础资产相关的风险。郭甦(2017)认为从实际情况看,中国未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标的资产会倾向于多元化,这将赋予标的资产更大的风险权重。
  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负面冲击的可能。李佳、王晓(2011)采用计量经济理论中的VAR模型对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危机中确实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持久的负面冲击效应。在次贷危机中,由于住房抵押贷款作为标的资产在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灭时,其形成的资产证券化的价值也相继缩水,由此导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丧失,发生大规模抛售行为,而抛售行为会继续导致证券化价值缩水,继而发生新一轮的抛售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量和流动性会不断地减少和恶化。
  3 结语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其诞生以来,每一个时代都有研究其价值和不足的学者和金融机构,可见其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年政府已经批文大力支持资产证券化在“以租代购”的房地产行业中的发展,真正实现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效应而不是资本的单纯投机运作。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资产证券化对于经济金融的影响。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改进不足之处,推动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喧豪.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问题: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4).
  [2]郭红玉,高磊,史康帝.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基于流动性缓冲视角[J].金融论坛,2018,23(2).
  [3]高蓓,张明.不良资产处置与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J].国际经济评论,2018(1).
  [4]郭甦,梁斯.资产证券化是否改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一个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7(9).
  [5]陈忠阳,李丽君.资产证券化中存在逆向选择吗?—— 基于美国银行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6(2).
  [6]刘红霞,幸丽霞.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为动机研究——基于监管主导与市场选择的对比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16(2).
  [7]邹晓梅,张明,高蓓.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相关性、影响路径与危机冲击[J].世界经济,2015,38(11).
  [8]李佳,罗明铭.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变革——基于资产证券化创新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5(2).
  [9]邹晓梅,张明,高蓓.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起因、类型、问题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
  [10]张明,邹晓梅,高蓓.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
  [11]耿军会,尹继志.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的意义及相关问题[J].企业经济,2013,32(7).
  [12]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18(5).
  [13]王元璋,涂晓兵.试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建议[J].当代财经,2011(3).
  [14]李佳,王晓.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1,16(1).
  [15]刘玄.资产证券化的信贷扩张效应——基于美国金融市场数据的分析[J].金融论坛,2011,l6(1).
  [16]张文强,赵会玉.论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J].当代经济科学,2008(1).
  [17]沈炳熙,马贱阳.关于我国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几点认识[J].金融研究,2007(12).
  [18]李文泓.资产证券化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研究,2005(8).
  [19]王志强,Hugh Thomas.银行资产证券化选择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2004(3).
  [20]吴翔江.实施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J].金融研究,2001(5).
  [21]林志琦,唐旭.证券化[J].金融研究,198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7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