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地区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改革探索及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访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方法,对部分民族地区高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学生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普遍存在课时比重偏少、教学重点不突出、授课方式传统、实验室建设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等6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指导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改进授课方式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全方位加强师生互动、完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高校  运动解剖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a)-0097-03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体育专业的主干课之一,能够为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康复等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体育专业技术课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从单纯的知识型向應用型、综合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1]。运动解剖学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概念繁多,知识抽象,并且需要较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分析能力,实验教学部分需要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民族的地区高校在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导致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如何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民族的地区条件,对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为民族地区高校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1  民族地区运动解剖学课程开展现状
  通过访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方法,搜集黔南师院、兴义学院、红河学院、楚雄师院、西昌学院等民族地区高校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师资队伍等资料,对民族地区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访谈相关领域专家等方法,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主要存在一下主要问题。
  (1)课时比重。
  运动解剖学在各民族地方高校都是作为主干课而开设,在各体育专业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课时比重相对其他理论课较高,但各民族高校之间课时相差加大,有的学校课时达80学时,最少的只有42学时,平均总课时为56学时,其中实验课时大部分在8学时左右,最多的达16学时,最少的6学时。在课时数量、实验课时比重等方面民族地区随意较大,课程安排上缺乏科学系统论证。
  (2)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高校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脉管系统等,其中教学重点都是在运动系统,平均课时比例超过64%以上,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平均课时占比为11%,其他系统总比重不足30%,有的系统在教学大纲中作为自学内容,不占教学课时。各个高校在授课内容课时比例差距较大,缺乏系统的论证各章节课时比例,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系统不完整。
  (3)授课方式。
  运动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的课程,需要借助模型、标本、图片、动画等教学设备或手段来辅助教学,民族地区的运动解剖学教学主要依赖于课本,通过PPT课件、图谱和模型等手段来进行授课,运用现代化、网络化的等手段授课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方式以老师为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气氛枯燥无味,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很难适应现代的教育模式。
  (4)实验室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在经费投入不足,解剖实验设备只有简单的塑化模型、标本等为主,有的学校配备有一些简单的电动解剖模型,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只能以观察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完整的解剖尸体标本,解剖操作只有部分高校利用动物解剖来练习解剖操作,而在现代化数字解剖学、网络化信息等方面十分欠缺。
  (5)师资队伍。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体育院系的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建设规模相对较小,运动解剖学的任课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复杂,有体育教育、医学、生物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不同的专业背景的教师会存在一些知识体系不系统的问题,如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医学、生物学背景的教师可能会对体育技术动作的不了解。民族地区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都不是很合理。
  (6)学生特点。
  民族地区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内,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半以上,学生专业基础较弱,学习自觉性也较差,加上运动解剖学大量、枯燥的专业术语,让学生望而生畏,很难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课程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导致整体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体育专业学生对文化课的认识存在误解,对运动解剖医学态度不端正,当接触到运动解剖学当中的术语、名词,因为需要记忆,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对待,畏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2]。
  2  民族地区运动解剖学课程改革思考
  (1)明确指导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任务,可将民族地区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体育运动锻炼的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和文化传承能力,能够胜任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社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级体育教育人才[3]。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服务地方,立足当地,为当地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民间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推广服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的确立指明方向。   (2)修订教学大纲,筛选重点难点。
  民族地区应该根据培养目标、自身条件、学生特点等情况,参照教育部体育专业主干课教学指导纲要,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适当提高运动解剖学的课时比重,确保总课时不低于56学时,如果课时不足56学时,教学体系将不完整,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牢靠。同时,各地区高校应根据学生专业、专项、就业方向等特点,认真论证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合理分配各章节课时比例,如运动系统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教学课时建议安排30学时左右,要精讲、细讲,讲透、讲懂;呼吸、心血管、神经这三大系统和运动实践十分密切,也要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安排呼吸系统2学时、心血管系统6学时、神经系统4学时;消化、泌尿、淋巴、内分泌、生殖等五个系统只做总体介绍和重点器官讲解,课时为14学时,不足的部分可以安排学生作为自学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运动解剖学知识体系相对完整,重点突出,与后续课程、体育实践紧密联系。
  (3)改进授课方式,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
  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繁多而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不感兴趣,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不会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運用的能力。如互动式教学方法,针对各章节较难、较抽象的内容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结合插图、标本、模型等,学生自己观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出学生代表,将自己观察、理解的知识上讲台讲解,让其他同学点评,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要从事的专业实实在在需要应用到哪些运动解剖学知识,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运动解剖学中哪些知识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极大程度上促进学习的积极性[3]。
  (4)利用网络资源,全方位的加强师生互动。
  可以微课、慕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没有讲到、讲透的内容,老师可以利用录制视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充分利用手机的便利性、及时性,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如学习通、对分易等平台,发布课程课件、视频、练习、作业、在线讨论、答疑等方式,全方位、多时段的和学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5)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条件。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经费有限,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较为滞后,实验经费、实验面积、仪器设备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所能开设的运动解剖学实验主要通过简单的观察、动物解剖等基础性实验,缺乏现代化的实验条件和水平。各个高校应积极申请经费支持,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完善实验室条件,如增加人体标本、3D解剖应用软件、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实验等设备。同时,对实验教材要系统论证,精选出符合各地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的实验内容,注重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各高校应采取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估,对不能胜任的教师调整到其他岗位。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努力掌握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体育技术知识,通过校内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能力,鼓励任课教师进修和外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同时,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讲学、培训、交流等,提高整个运动解剖学教师队伍质量。
  (7)优化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
  大多数院校采用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是笔试及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更多的是考察学生对解剖基础知识的识记,而对运动解剖知识分析体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考察较少[4]。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占70%,平时占30%的比例,这样比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对专业知识能力运用并不好,而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各项比例调整为期末考试占50%,实践操作30%,平时占20%。在实践操作方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如肌肉方面学生应该充分掌握人体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和锻炼方法,教师采用随堂的提问方式,随机抽查几块肌肉,让学生口述该肌位置、起止点,通过动作展示该肌的功能和练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知识指导体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欣.普通高等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5):72-74.
  [2] 梁丽娟.运动解剖教学过程的难点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13-14.
  [3] 江声策,孙定福.民族地区体教专业中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体育时空,2014(18):34-35.
  [4] 廖小华.对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10-111.
  [5] 石宝蓉.运动解剖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8,8(4):130,132.
  [6] 杨赳赳,王国军,王国基.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8):209-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