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鹅瘟是一种雏鹅常发的急性败血性病毒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小鹅瘟病毒而导致。该病可快速传播,病死率高,新疫区通常能够达到100%。雏鹅发病后表现出精神沉郁,停止采食,严重下痢,机体急剧消瘦,有时还伴有神经症状。小鹅瘟是严重影响养鹅业的一种传染病,给养鹅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现主要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概述小鹅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以期给广大养鹅户和兽医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鹅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疫情处理;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3-0110-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特性
  小鹅瘟病毒(GPV)是属于细小病毒科,是单股DNA病毒,病毒粒子呈六角形或者圆形,没有囊膜。该病毒与一些哺乳动物的细小病毒有所区别,GPV没有血凝活性,与其他细小病毒也不存在抗原关系。国内外分离得到的毒株具有基本相同的抗原性,即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小鹅瘟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65℃条件下加热处理30 min依旧具有活性,在56℃条件下经过3 h才会失活。另外,该病毒对有机溶剂(如乙醚等)不敏感,对胰酶和在pH值为3时依旧稳定,但对10%~20%的石灰乳、2%~3%的氢氧化钠比较敏感。
  1.2 发病特点
  鹅是该病的易感动物,通常是小于20日龄的雏鹅易发,发病率和病死率能够达到90%~100%,且越小日龄雏鹅发病后的病死率越高。有时4~6周龄的鹅也可发病,但病死率相对较低。成年鹅也能够感染病毒,但不会出现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鹅、康复后带毒鹅以及健康带毒的种鹅,其中病毒垂直传播会导致最严重的暴发。健康雏鹅一般是由于接触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垫料、饮水、饲料等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雏鹅也可能通过带毒的种蛋感染。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发病地区在出现2~3年的严重流行后,可能会有一段平静期,之后又会出现新的严重流行期。
  2 临床症状
  2.1 最急性型
  3~5日龄的雏鹅感染后通常为最急性型,一般不会有任何前驱症状。病程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0.5~1天,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往往被发现就已经严重衰弱,快速死亡。
  2.2 急性型
  6~15日龄的雏鹅感染后通常为急性型。病鹅表现出精神沉郁,独自离群,采食时不断甩丢食物且不会吞下,接着停止采食,饮水增多,剧烈下痢,排出混杂气泡的黄绿色或者灰白色的稀粪,有浆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用力呼吸,嗉囊中存在大量液体或者气体。临死前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扭转颈部,双腿麻痹,在1~2天内由于极度衰竭而死。
  2.3 亚急性型
  超过15日龄的雏鹅感染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大部分变成亚急性。病鹅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机体消瘦,发生腹泻,采食减少,病程持续时间长,个别幸存者会在一段时间内呈现生长不良,但能够自然康复。
  3 剖检变化
  取病死或者濒死鹅剖检,个别病鹅肠道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而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病变。大部分病鹅尸体明消瘦,眼窝下陷,口腔有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呈棕褐色,全身皮下大面积出血;胸腔积液,心肌苍白,质地松软,脂肪发生变性;肝脏有淤血,发生肿大,切面存在栗粒大坏死点;胆囊也发生肿大,含有大量暗绿色的胆汁;肾脏也发生肿大,有暗红色淤血;胰脏和脾脏发生充血,有时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点;大部分病鹅的小肠扩展,肠壁变薄,肠内含有胶胨样内容物,其中混杂血块,黏膜发生脱落,典型病鹅小肠中段的黏膜发生坏死、脱落,而小肠中下段局部会形成腊肠样的栓子,肠腔被堵塞。
  4 防控措施
  4.1 疫情處理
  雏鹅群发生小鹅瘟后,要立即将没有表现出病症的雏鹅移出,放在干净、无污染的场地进行隔离饲养,同时每只要注射0.5~0.8 mL卵黄抗体或者抗血清。
  对于已经表现出初期症状的雏鹅,可每只注射2~3 mL卵黄抗体或者抗血清,对于大于10日龄的注射剂量可适当增加。为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在卵黄抗体或者抗血清中加入适量的广谱抗生素。
  对于病症严重的雏鹅要立即淘汰,尸体必须进行深埋或者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另外,被污染的场地、饲养用具等要进行全面消毒。
  4.2 免疫预防
  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每只注射1 mL小鹅瘟疫苗(按1∶100倍稀释),每年进行2次免疫。注射2周后,母鹅产出的种蛋所孵出的雏鹅具有免疫力。
  另外,母鹅接种小鹅瘟疫苗后不会有不良反应,也不会对产蛋造成不良影响。在该病流行的地区,没有经过免疫的母鹅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可每只皮下注射0.5 mL抗小鹅瘟血清,保护率能够超过90%。
  4.3 加强饲养管理
  4.3.1 严格引种管理
  不允许到疫区引种(包括种蛋和种苗),从源头上避免传入该病。需要引种时,要加强隔离检疫,对引进的种鹅群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将阳性个体淘汰。如果养鹅场没有条件,引进的种鹅也要经过14~21天的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
  4.3.2 接雏前工作
  孵坊中的全部设备、用具在使用后都要经过清洗消毒。种蛋入孵前要使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雏鹅出壳后避免接触新购入的种蛋。育雏室和全部工具也要经过严格消毒,准备足够的垫料,按肉鹅的营养标准调配饲料。室内安装60 W的保温灯泡,加温设备要在接雏前12 h开启进行预热,确保室温符合育雏标准规定,并保持通风良好。
  4.3.3 接雏后工作
  雏鹅转入育雏室后,要先休息30~60 min,然后在饮水盘中倒入开水,晾凉,将雏鹅轻轻放入水中任其饮用,即进行第一次饮水。为避免雏鹅出现腹泻,可在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雏鹅第一次饮水后即可进行开食,由于雏鹅消化道非常小,但生长速度快,因此夜间需要加喂“夜食”,一般15日龄前加喂2次夜食,15日龄后加喂1次夜食。
  4.3.4 日常管理
  雏鹅饲养过程中要做到“见干见湿”,即在栏舍内见干,在水中戏水时见湿。舍内采食饮水处可铺垫一层细沙,不仅能够防潮还能保持栏舍干燥,也可供其沙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