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多元、动态、探究、创新中主动获取知识,本文就新课程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做一阐述,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改变 重建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12-02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新课程化学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认真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难易度
  新教材重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的关系,所以它比原教材的化学知识量虽然减少了,但课本的“厚度”却反而增加了。鉴于教学计划给予《化学》教学课时的限制,为了不加重课堂教学课业的负担,而且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所以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以“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 、“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出现,不作为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不是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的。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在必修2中只做一般常识性的了解,能用来解释一些常识性的化学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是割舍不下,不仅讲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影响因素,还讲了达到化学平衡的若干标志、复杂的“平衡三段式”解题思路等,这样无疑拔高了难度。其实,这些知识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会进一步学习,那时增加难度较为合适。
  二、重塑师生关系,改变课堂结构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的。所以,我们要重塑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承包”学生的一切,教师不能再以讲为主,而是要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能再以听、抄、背、记为主,而是要以练、思、讨论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是引导作用。
  三、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将过去的让学生大量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因为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不会灵活应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認识规律,切忌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想方法、做实验。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错误让学生分析,是非曲直让学生分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较,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他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正是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比如:同学们在初中学习了O2的制取实验,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高一必修1第四章中会学到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我让他们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明白该气体极易溶于水的特点,先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包括仪器的选择、安装、选择的依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和气体的检验方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然后由同学来演示,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指定两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当评判。这样,台上同学仔细操作,台下同学认真观察,实验完毕后由学生做出评论,最后总结长处及不足,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知识联系实际,让课堂贴近生活
  化学课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意在做、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想象、直接观察和操作演练将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教师应将一些知识和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课有一个实验,将20克Ba(OH)2·8H2O和10克NH4Cl混合搅拌,通过烧杯内温度的降低来证明热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这个实验可以用家里厨房有的NaCO3和农用化肥NH4Cl来替代实验,让学生课外回家可以体验化学能和热能的转变。还有,原电池一节课,学习了Cu-Zn原电池的设计,有个课外小实验(2-10)水果电池,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制作水果电池,通过分析再次理解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实验既有趣味性,又加强了课本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完全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高中化学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高中化学课堂是实验化的课堂,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更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作充分准备。
  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除应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应改变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去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愉快地、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肖丹,段莉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关于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学周刊》,2016(36)
  [2]李素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8(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6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