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业竞争的加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各高校的职责也是教育的重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理念的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内源性驱动力,也是促进行业高速发展的后备军。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教育是直面市场需求、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提高汽车行业员工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高等教育,更应高度重视培养、塑造学生市场迫切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一切方法和条件开发设计适宜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09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中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据调查,汽车行业人才和职位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毕业生因能力不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1]。
   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创业能力是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因此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若想实现培养实用人才,切实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密切联系实际市场需求,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巧妙开发、设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一、汽车专业及发展情况简要介绍
   (一)汽车专业
   汽车专业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急速发展,人们对汽车需求量大幅提升而产生的专门服务于这个行业的一个专业系,下辖多个专业,比如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故障检测、维修、售后服务、性能评估、商务管理等[2]。汽车专业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也培养了不少实用人才,促进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二)汽车专业学生创业需求情况分析
   据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大多能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压力较大,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创业的想法。然而根据对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真正走上自主创业道路或者在汽车行业有所突破、创新的人极少,2%左右,大多是工作了几年,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积累充足的经验和实践能力之后才成功创业。他们表示:“想一毕业就创业太不现实,自己会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现有的书本无法或者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市场所要求的、学生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是一个严重的、迫切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学校汽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一)汽车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
   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是以培养学生胜任职场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通过科学、严谨的课程设计,为汽车专业学生提供学习的权威资料和范本,保证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素养的形成。因此,课程设计的质量关乎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3]。
   (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当之处
   1.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创新思想脱节
   当前汽车专业的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等类别。注重传授给学生汽车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再现,教学生如何设计汽车并绘出设计图、教学生如何检验故障、教学生如何根据原理组装汽车等,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课程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课程是重视塑造、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消退,只会墨守陈规,遵循特定的步骤完成任务。
   2.汽车专业课程设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思维和逻辑的发展
   汽车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介绍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教材上用大量的篇幅介绍理论知识及操作流程。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汽车专业的时间较短,没有完备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教师也缺乏经验,经常照本宣科,按照教材讲授知识,甚至连考核都是对课堂知识的再现,学生只需要记住教师讲的知识,多练习课上讲的操作流程就能顺利通过考核。这样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思想培养的课程,只能教会学生知识,却无法引导学生巧用知识、创新知识,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
   3.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创业市场脱节
   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创业市场脱节是当前高职学校汽车专业课程设计的突出问题。学校与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职学校的办学目的就是培養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促进市场的发展。而市场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市场的需要,以市场要求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然而,当前汽车专业的很多课程设计没有与市场挂钩,没有参照市场需要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盲目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却没有考虑实用性、操作性、长远价值等,导致学生学的知识不成体系,不能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中。
   三、基于创新创业理念设计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策略
   (一)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市场需要,渗透创新思维
   1.汽车专业教材编写紧密联系市场需要,渗透市场需要的创新思维    教材的编写者不能仅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创新能力的要求等,在编写教材时根据市场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栏目、探究、学与问等模块,来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丰富汽车专业课程的形式,根据市场的热点问题设计课程活动、比赛、项目等,引领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形式
   狭义的“课程”指教材,广义的“课程”指全部的课堂内容,包含全部的教与学的过程。汽车专业课程的设计不应该只是书本知识的呈现,还应包括丰富的活动、项目、比赛的设计等,以丰富的课程形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这样的课程活动是开放的,没有确定的答案,没有对与错,只有不同的思维、创造性想法的呈现与碰撞,让学生明白创新并没有那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3.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适当听取行业精英的建议
   每個行业都有特别的人才,他们在职场中表现优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些人才大都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他们掌握丰富的创新创业技巧,对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有深刻的认识。既然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那么这些行业精英是最有话语权的人,他们有亲身的感受、体验过创新乃至创业的历程,他们有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职业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他们对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编写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能根据市场需要提出意见及建议,以促进合理、科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制定。
   因此,高职学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多方面密切联系市场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借鉴行业精英的建议,丰富课程形式,不断渗透创新思想,彰显创新理念,逐步培养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其他相关专业,以丰富广博的课程内容武装学生,为学生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做铺垫
   当前的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多方面的见识,对其他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了解,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能够在行业领域有所创新。然而现如今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太强,与其他学科是完全孤立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想要进行创新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学科专家在构建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综合与汽车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设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机械工程等专业的知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环境适应能力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课程,培养具备多学科、融合化知识的全能人才,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创新创业做准备。
   (三)汽车专业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训练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学校与汽车行业的成功人士取得联系,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和学校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做学生的导师。汽车行业的职场精英可以给学生具体实践方面的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的信息和机会,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指导、引领学生。学校的导师注重传授给学生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此外,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还应该定期邀请行业精英做讲座,分享创新创业经历;经常举办比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立创新创业组织,吸引有创新创业想法的人一起交流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现智慧和想法的平台;多带领学生参观、体验真实的汽车行业工作情况,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切实培养、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满足职业竞争的需要,因此各高职院校和汽车专业课程专家应高度重视基于当前迫切需要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设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汽车专业的课程需要密切联系市场需要,渗透创新思维;密切联系其他相关专业,教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为创新创业做准备;建立“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培训。
   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好地顺应市场需要,发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育人价值,需要构建更科学严谨、现代化的课堂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伟.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1):75-77.
   [2]石浩然.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6):139.
   [3]朱峰.高职汽车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开封大学学报,2014,28(1):76-77.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