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交流思想、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也传播着反动、迷信甚至色情的信息,这些负面影响无时无刻不在侵蚀青少年的思想和灵魂,青少年参与网络所引发的各种道德与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调查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现状,探析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    键   词]  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270-02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当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时,其负面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本文以潍坊市为例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提出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青少年網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现状总体情况尚可,多数对网络犯罪行为、网络不文明行为、网上侵权行为、网恋等都有正确的认识。网络对青少年正面的影响我们给予肯定,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暴露出了青少年的一些网络道德问题。
   (一)道德冷漠和人际情感疏远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25.79%的青少年喜欢网上倾诉情感和交友,上网后有10.9%的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玩网络暴力游戏后有31.37%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通过访谈也发现:一些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社会”中不能自拔,以至于旷课逃课,不愿读书,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导致道德冷漠现象和人际情感的疏远。人际情感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冷漠现象和人际情感的疏远。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逐渐地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互联网技术使网上购物、网上学校、电子银行等成为现实,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机会随之减少,人与机器接触却日益频繁,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沉溺于网上交往,使个体在很大限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血缘关系淡化,导致个人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二)道德责任感缺失
   通过对网络安全、使用网络不文明语言、网上侵权行为、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网恋等五个方面的调查,发现9.48%的青少年认为黑客是“网络世界的侠客”,23.6%的青少年就有自己制造病毒攻击网站和他人计算机的想法,13.86%的青少年发布过诽谤或欺诈性的信息。这说明各种垃圾信息使青少年道德责任感缺失,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从最初的好奇到尝试逐渐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网络犯罪。在网络社会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怪杰”和“无影人”,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或篡改,甚至就像比尔·盖茨的那个玩笑:“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网络不仅是青少年发泄生活中不满情绪的渠道,也是他们实现心中理想和抱负的虚拟舞台。他们以虚假的身份和资料进行聊天交友、浏览网站,在网络游戏的打怪和升级中获得成就感。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学生摆脱传统的社会监督、控制和管理,觉得“反正没有人认识我”,往往产生为所欲为的冲动,在他们看来是不需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任何责任的,导致道德责任感的丧失。现在,由青少年制造的网上恶意诽谤报复、盗窃诈骗、黑客攻击等网络犯罪事件日益增多,在这些青少年中不乏中职生。互联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职生的价值观念,弱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诱导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作为学校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三)思想行为受到网络暴力内容误导
   网络暴力内容会引发包括中职生在内的青少年产生攻击冲动,误导他们认为武力或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次的调查显示网络暴力游戏使37.84%的青少年出现暴躁易怒、好冲动的情绪,5.94%和32.69%的青少年偶尔会把网络中虚拟的东西带进现实生活中。从调查和访谈看出当他们在网络暴力游戏中陶醉时,在现实生活中,会逐步习惯于用暴力解决人际关系矛盾和冲突,从而失去道德理性和法制理性。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这和在游戏里无数次重复过的行为没太大不同,直至酿成大祸才意识到暴力是一种犯罪,需要用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作为补偿。
   (四)形成不健康的恋爱观
   对青少年网恋情况的调查中有30.39%的学生有过网恋的行为,16.8%在网上有欺骗对方感情的行为,和异性聊天最主要目的是玩玩或好奇。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向往和好奇,但现实中又得不到满足只能到网上寻找自己的理想伴侣。与现实中的恋爱比起来,网恋的对象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更增添了神秘感。俗话说“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在这美丽的爱情面前,学生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去理性对待。有些学生一旦失恋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要么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要么恼羞成怒,反目成仇,甚至触犯法律。与此同时,网络不良网站大肆泛滥,造成青少年受不良思想侵蚀,过早地偷尝禁果。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
   1.校园内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室
   对学校而言,在校园内可以设立非营利性质的“校园网吧”,将校内的网络资源在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学习和查资料。但应注意的是,在校内开放网络教室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管理体制,对其定期实施监督检查。学生在学校上网时都应有自己的真实用户名和密码,必要时可让学生签署在上网时不做不道德行为的保证书,形成“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良好风气。同时学校对学生上网的时间、浏览的内容等进行监控,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使用计算机。
   2.制定校本教材,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德育课程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时代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学生是普遍使用网络的一个群体,因此在德育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学校设立網络道德课程,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制定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校本教材,可以采用机房上课、专题讲座、学生辩论会等形式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们在教材中对现在出现在网络上各种犯罪行为进行剖析,让学生现场讨论如何规范我们的上网行为:可以结合网络交友的实例,教育学生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网友的关系甚至是网恋等现象。
   通过网络道德课程的讲授,可以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指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倡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自觉、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注重心理健康辅导,减少网络成瘾现象
   本次调查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制约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展开。作为学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性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对他们在选择专业、学习、就业、青春期成长等方面的心理行为进行指导,还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地对待网络,正确处理网上信息,帮助他们克服网络依赖倾向,减少网络成瘾现象。
   (二)家庭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教会孩子文明的一所学校,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作为家长,不能只忙于工作,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不能以家长的绝对权力自居,孩子必须服从家长的命令——禁止上网,进行粗暴干预。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多给孩子些尊重和关爱,相信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绝不会到网络里寻求安慰和温暖,也就不会因为痴迷网络而误入歧途。实际上,科技的发展要求家长务必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掌握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充分了解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因势利导。此外,还需经常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掌握孩子上网内容,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积极进行监督引导工作。
   (三)社会配合
   由于网络环境作为客观存在,本身就有着信息内容与方式的不可控性、信息传播者法律责任模糊,所以网络立法也就一直存在着既要加强管理同时又不至于失去网络交互、开放原则的这样一种两难的立法局面。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虚拟或是现实社会,只要是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都离不开法治。国家应该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健全网络立法。国家信息产业部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针对目前这种网络状况良莠不齐的局面,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激发所有参与者,才能让网络秩序井然,净化和优化我们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1.
   [2]周润建.家长不懂上网知识给引导孩子带来障碍[N].新华网,2010-03-02.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