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如何利用精神分析技巧破解学生写作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文教学中存在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转换令人费解的有趣现象,应透过这些现象发现问题本质,利用心理学原理尤其是精神分析技巧进行破解,从而化解学生写作的各种困难,进而达到整体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难现象;观察与思考;精神分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2B-0112-02
  在我从教的生涯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但是要他用书面语写作时又无从下笔;有的学生写作时千言万语,但是其表达的内容却略显空洞;有的学生语言啰嗦、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没有中心。这是为什么呢?其中蕴含着什么奥妙?如何帮助学生破解这些问题?结合实践与思考,笔者试从三个层面谈一些认识。
  一、关于写作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知道,语言表现力来源于语法、结构及修辞。也就是说,语言表现力主要由结构、语法及修辞三要素决定。具体来说,结构是语言表现力的决定性因素,语法是语言表现力的基本规则,修辞是语言表现力增强的因素。语言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辜正坤指出,实物n’对应的是名词n,n是语言模拟实物存在;动作v’对应的是动词v,v是语言模拟动作存在。换言之,语言是模拟现实存在,也即反映现实存在状态。由此可以推断,写作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模拟现实存在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包括运用语法造句、运用思维确定提纲、使用技巧进行修辞等等。根据逆向思维定律,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会找到多种与之对应的破解策略,化解思维困局,从而化解写作困难,提高寫作能力。
  二、对于写作困难现象的分析
  对于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困难,现挑选三个案例作如下分析。
  1.对于“有的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但是要他用书面语写作时又无从下笔”的现象来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物→物”关系,没有正常地进入“物→词语”关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意识的概念包括具体概念和与之对应的词语概念,换言之,心理活动普通模式有“物→词语”关系,但在书写心理受到阻碍之后,就会变成“物→物”关系及“词语→词语”关系。在“物→物”关系中,由于缺乏“词语”,导致语言表达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具体概念转换为对应的词语概念时受到阻碍,这种阻碍的力量来自书写习惯的缺失。具体来说,是由于学生自小对书写难度的畏惧,导致“物→词语”关系中“词语”的心理转换受到压抑,并不断增强“物→物”关系。
  2.对于“有的学生写作时千言万语,但是其表达的内容却略显空洞”现象来说,这是典型的“词语→词语”关系。主要原因是对应的词语概念难以找到相应的具体概念。具体来说,是由于学生自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缺失,导致“物→词语” 关系中“物”的缺失,进而导致心理转换过程中无的放矢,却在不断强化“词语→词语”关系。
  3.对于“有的学生语言啰嗦、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没有中心”的现象来说,这是在“物→词语”关系转换过程中受到阻碍,时而表现为“物→物”关系,时而表现为“词语→词语”关系。具体来说,是由于学生自小注意力不集中,也即阅读习惯、书写习惯不良,导致“物→词语”关系转换受到干扰,如或缺失“物”,或“词语”受到压抑,又或随意地进行“物”的无关联改变。
  三、教学对策
  分析了写作困难的原因,可以说也就找到了问题所在,明确了改进教学的方向。
  1.针对“有的学生平时说话滔滔不绝,但是要他用书面语写作时又无从下笔”现象,主要是采取增加阅读量措施来解决,采用更加有效的措施组织学生阅读文学类、艺术类、社会科学类等图书,尤其推荐阅读名篇名著。一般地,作文教学过程中可推荐类似例文供学生阅读并模仿。根据语言表现力来源规律,要着重提示学生例文的语法、结构及修辞,要在这三方面进行模仿。如教学作文《最难忘的一件事》时,本人就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鲁迅的《一件小事》、冰心的《小橘灯》、人物传记《爱迪生传》《我的童年》等,并要求学生摘抄文章的精妙语句9句、至少厘清2篇文章结构、参照例文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等。大约通过6次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会有明显的提升;经过两年的持续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2.针对“有的学生写作时千言万语,但是其表达的内容却略显空洞”现象,要采取多现场作文或野外作文的措施,通过实地观察与感受,反思例文成文过程,从而在“构思—反思”的相互作用中悟出写作思路、写作技巧、修辞技巧等等。现场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点拨“词语”的具体“对应物”是什么,尤其是提示学生要在使用“词语”时多练习结合“对应物”,让学生明白什么事物对应什么词语、何种词语对应何种事物。根据语言表现力来源规律,要提示学生在构思时明确在何种结构位置上出现“词语”与“对应物”,并将“对应物”运用适当“词语”进行修辞表现,强化表达效果。
  如教学作文《我的家乡》时,笔者就带学生到田野进行春游或考察。出发前,笔者还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找到3篇《我的家乡》进行了解和学习,粗略把握这些例文的结构及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心中思路(行文提纲),注意收集需要补充或丰富的细节信息,如收集山形山貌、村庄房屋、小桥流水等情况,注意收集碰到的人与事,尤其是注意收集人在事中的言行与情态。更重要的是跟进指导学生及时将收集的信息外化为语言表达,不断地将这些文字信息整合到文章结构中,使之成为行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对“我的家乡很美丽、很迷人”,着力指导学生在后续行文中运用三四句描述来充实细化“很美丽、很迷人”内涵与所指,让文章血肉丰富、形象感人。随后,指导学生对整合的文字信息进行规范检查语法合规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修饰促进语句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要逐句检查指导,逐句辅导修改与补充,确保逐句过关。通过一年多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大幅进步。
  3.针对“有的学生语言啰嗦、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没有中心”现象,要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强化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是确保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的干扰或杂念。因此,教师所选例文既要有较强趣味性、可读性,又要具有较强的习作针对性、可仿性。根据语言表现力来源规律,要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法、结构和修辞上,尤其要指导学生了解、认识并把握行文结构,内化行文结构。具体到行文结构,每次习作都要养成先构思(拟好提纲)再动笔习惯,特别是要强调拟写提纲要落实到书面上,要在充分修改补充完整提纲后才可以进行写作。具体到语法上来说,就要训练每句话都要完整,教师要用现行的语法规范加以点拨,指导学生及时修正或补缺。具体到修辞来说,要紧扣“物”这个中心来表达,围绕中心进行辐射式组词,组成词库阵列,供后续写作过程中选用。如在教学写作时,要求学生一律拟定写作提纲并不断修改完善,直到认为提纲完美了才可以动笔行文。对于文稿,要求学生灵活地从词库中选用合适的词语,要求学生首先检查语法合规性,发现并纠正语法错误,减少行文硬伤;然后要求学生检查语句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尽量运用习得的修辞手法进行修饰,不断提高行文的文学性、艺术性、感染性。一般地,每次作文训练要求学生至少修改文稿3次,每次都要有所完善与进步。根据经验,每次修改都更有效果。因此,要多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修改,包括学生互改、集中评改、例行范改等等,且每次修改都要落实到书面上,形成新的作文。通过辅导修改作文这个环节,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写作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精神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心理技巧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尤其是运用精神分析技巧服务写作,将抽象的心理活动外化为语言文字,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钟真祥.论语言表现力来源及应用[J].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3).
  [2]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