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盛世诗人的诗意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康熙年间,农业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富庶安定的田园生活,为诗人们提供了悠游逍遥的空间,催生了很多格调闲适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收录各式田园景观,角度多变,内容丰富,记录下作者诗意的生活,可谓词秀调雅的佳制,使人如观画图,呈现稳定祥和的盛世气象。
  关键词:盛世诗人 田园诗 生活写照
  康熙亲政后,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上谕:“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又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上谕:“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为急。”可见康熙对农业的重视基本贯穿他执政的始终。康熙年间,总体上还称得上是国泰民安,诗人生活较为优裕。他们不走“学而优则仕”之途,反而陶醉在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中,也以细腻的笔触收录秀丽的田园风光和众多农家生活场景,丰富了田园生活的内涵。
  康熙朝诗人用清新的诗笔,表现田园景物之美,展露至真至纯的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诗人观察与创作的视角是丰富多变的,有近观,有眺望,有实写,也有想象,使那些秀美的田园风物一经入诗,就带上了诗人惬意生活的烙印,令诗人欣赏美、体察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王又旦字幼华,他的诗歌享誉当时,为“操当代文柄者,津津乐道”①。《怀杨树滋山居》其二:“茅舍连千嶂,风林自一家。晴窗交薜荔,昼户掩桃花。”这首诗从视觉角度,将动态与静态的事物作巧妙的搭配,使场地变换与季节更移,都成了绝佳诗料,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景。沈荃《谷日》:“已喜年光媚,还逢谷日晴。山农占岁事,野鸟变春声。旸雨回天意,高卑顺土情。无愁征税急,努力事深耕。”此诗歌颂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并反映出人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诗歌的语言较平淡自然,晓畅平易。庞垲《田家》:“老农世西村,不知村东道。春雨事耕耘,秋风熟梁稻。场圃接门前,墙下植桑枣。邻里情分笃,长幼呼叔嫂。男妇三四人,小孙长在抱。谓言急纺绩,今年节气早。”②从这首诗可知农家世代耕种,素日里男耕女织,与乡邻关系也很和谐,一派与世无争的安乐图景。
  诗人也描写到了自己在田园的活动情况,其中一些颇具文人气质,如看梅便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梅花天生丽质,有耐寒特点,虽在冰天雪地,仍笑傲冰霜,不失清芳幽妍,其铁骨铮铮之态,象征着坚贞的人格,颇受诗人喜爱。历代诗人赏梅也爱梅,他们不惜冒着严寒踏雪寻梅,看梅、咏梅更属理所当然。历代不乏优秀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梅花超越其植物属性,代表了诗人的理想追求,映衬出诗人遗世独立的形象。清代田园诗里也有很多是咏梅题材,诗中的梅花、梅树似乎有了人类的感情,可与诗人进行各种交流,具有丰富的人文意蕴。在这些田园诗里,诗人提取梅的气韵精神,既刻画梅花姿容,也展现梅花意态,如形、色、香等,進而歌颂梅花品德,或赞梅花的清高,或羡慕其幽独之致,从而寄寓诗人内心的思绪。吴之振就很喜欢梅花,将梅花的意态特征写入田园诗中,映衬诗人的高洁人品。如其《过东庄看梅三首》其一道:“迤逦东庄路,春风黑板桥。前溪通竹树,比户足渔樵。谷口风犹在,南阳兴未遥。青鞋从此办,不独为花朝。”这首诗描写梅花耐寒,刻画它迎雪傲立的姿态和争春的习性,鼓舞了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难怪诗人与其产生强烈共鸣。诗人在诗歌里形象地传达出梅花的神韵,还将梅花与其周边的景物并列描写,令审美意象多样化,使梅花既有空灵超脱之感,也能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
  一些田园诗描写诗人所参与的农事活动,拉近了作品与田园生活的距离。在这些田园诗创作中,诗人不再是农事的旁观者,而是以亲身参与者的视角,描写春耕、夏耘等农事。这些诗人不乏浓厚文化修养的士人,如顾贞观,宋荦;还有清廷高官,如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也有已被田园生活所同化的普通士人,如曹鉴仁等。他们虽身份、出处不同,但都曾积极参加田园生产,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很多内容翔实的诗歌,肯定劳动的意义,对生产活动进行了诗意的升华。当然,作为盛世士人,诗人们更多是把农事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调剂。这也使此类诗歌的风格较为闲适,有美化农事活动的趋向。但从中仍可看出,相较于轻视农业的态度,清代士人对农事已较为了解和尊重,如蒋廷锡的《家园消夏三首》,宋荦的《东村刈麦同侯朝宗贾静子赋》,顾贞观的《灌园》,曹寅的《宋山言微雨锄瓜图四首》《题种菜图》《汪荇洲骑牛把犁小照》,曹鉴仁的《田家》二十四首,等等。宋荦《东村刈麦同侯朝宗贾静子赋》道:“五月东村麦,芃芃没垄高。因风翻废圃,过雨乱平皋。官帖储胥急,田歌铚艾劳。永言勤力作,庶此慰嗷嗷。”③五月正是农家忙碌的时候,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在此起彼伏的农歌声里,体会到了农家的辛劳。曹寅《宋山言微雨锄瓜图四首》其三:“人间机事日纷纷,抱瓮先生只灌园。相与论瓜征往事,黄台莫种种青门。”“黄台”指代官场,“青门”指代隐逸。此诗描写农事,也赞扬了自食其力的精神,弘扬了与世无争的高洁人格。《题种菜图》:“有耳日日谋笙歌,有口朝朝问梁肉。不如左引山泉右列畦,俯仰一区吾事足。”诗人厌倦了日日笙歌的生活,在农事劳作中体会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宁愿摆脱官场,回归田园自耕自食。《汪荇洲骑牛把犁小照》:“甘年窃禄颜空赭,身是官人要骑马。今日披君把犁图,赤脚骑牛最潇洒。牛牛负犁诚太劳,我犁向田一直道。不能俯仰如桔槔,牛牛释犁勿相触。待我秋成刈稻时,尔饱稻秸吾饱粟。”④诗人宦海浮沉多年,深感厌倦。他觉得骑牛扶犁很是潇洒,并愿弃官为农去田间耕作,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一个丰收的秋季。
  诗人们谆谆告诫人们珍惜农时,勤于耕种,促成了一些劝农意味的田园诗。康熙年间,统治者较为体恤民生,多次下诏减免农业税。如清人吴庆坻所著《蕉廊脞录》记载:“康熙五十年,普免天下钱粮二千七百八十五万四千一百六十九两。”这自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引起了诗人的歌颂。张鹏翮《催耕》:“催耕早夜惜余春,犹是当年杜宇身。西蜀峰头思望帝,洛阳桥畔忆归人。红楼柳色烟中远,紫陌桃花雨后新。莫向柔桑歌睨皖,深闺无复梦麒麟。”在盛世里,杜鹃的啼声也不再哀怨,而是成了催促人们勤于农作的吉祥之声。《劝农》:“鸡鸣唱彻五更初,晓露沾衣积雨余。良耜于田耕泽泽,嘉禾出水绿渠渠。十千钱镈能劳止,百室盈宁自不虚。小憩甘棠勤劝相,更教孝悌识诗书。”⑤五更时分,农民就到田间耕作,虽然露水沾湿了衣裳,但他们仍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待到秋季丰收后,农民手头宽裕,也让自己的子弟入塾读书,使孩子们知书达礼。陈祖范《观获稻》:“轻霜坚谷房,晴日燥禾稿。妇子竞欢趋,腰镰去获稻。三把作一束,手捷如风扫。筑场镜面平,担归忘远道。月下枷响清,夕阳杵声好。鸡登高廪啼,儿抱饭瓮绕。无田住田间,我亦开怀抱。”这首诗描写秋收时的图景,农家妇孺都来到田间收获。人们动作轻捷,热情洋溢地从事割麦、打场等劳动,令诗人也感到很是振奋。
  节令是田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属于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佳节来临时,诗人兴会淋漓,借节日生活的描写,烘托乡居的惬意,记录下各式节令娱乐和相关民俗活动,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乡野文化内涵。在田园诗里,节令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关节点,也融入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和意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清代田园生活。陈祖范《春社乐歌》:“有年兮自古,率妇子兮乐田祖。杨柳兮青青,簸红旗兮远汀坎。击鼓镗鸣钲,儿童前导行且停。老农伛其洁诚,神之来兮薨薨。”这首诗描写春社时,农民祭祀“田祖”的场景。在祭祀的时候,有儿童前趋,由老农致祭,场面很是隆重。诗中既描写节令期间的一些民俗活动,也传达节令本身所独具的内涵和魅力,可谓情景交融,给人强烈的感染力。其二:“神将去兮安往,恍越陌而度阡。驾村墟之远烟,与归云兮后先。肴盈案兮酒盈斛,歌呼轰喧兮于茅屋,人醉四散鸟啄余肉。”⑥这首诗描写春社结束时的场景。祭祀后,空中香烟缭绕,人们在欢饮沉醉后,也扶老携幼纷纷归去。
  总的来看,康熙年间的田园生活较为安逸,也吸引着诗人审美的目光,直接促成一大批歌咏田园的诗歌出现。康熙朝诗人的田园诗较直观地从各个角度,记录下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反映了多姿多彩的乡野风物和民俗,不落纤巧,诗味盎然。这些作品虽有歌功颂德的功利目的存在,但也反映了康熙年间的富庶安定。这些诗歌使我们体会到当时田园生活的风貌,如同我国古典诗歌宝库里的璀璨明珠,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①[清]王士稹:《渔洋山人续集》,清刻本,第2页。
  ②[清]庞垲:《丛碧山房集》,康熙十八年刻本,第122页。
  ③[清]宋荦:《绵津山人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复印清康熙刻本,第72页。
  ④[清]曹寅:《楝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1页。
  ⑤[清]张鹏翮:《遂宁张文端公全集·第2卷》,光绪八年刊本,第56页。
  ⑥[清]陈祖范:《陈司业诗集》,孥云精舍排印本1926年版,第23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806.htm